概要
2月以来,海外再度出现较大波动,美元指数大幅走强,10年期美债利率一度破4.0%,美股和贵金属均出现回调。那么,美元为何大幅上行?海外波动下,哪些资产影响较大?后续走势的关键是什么?本篇专题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1美元上行:预期修正美元指数站上105,美债利率再破4.0%。2月以来,美元指数和10年期美债利率大幅上行。截至3月7日,短短1个月左右,美元指数从101附近的低点重新站上105,涨幅超过3.0%;而美债利率也再度突破4.0%,为去年11月以来首次,较一个月前上行了近60BP。受此影响,海外股市、港股以及贵金属等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
缘何波动?主要与市场预期修正有关。自去年10月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后,市场对于美国通胀继续回落开始乐观;加之,去年年底非农就业在持续放缓、房地产销售在持续萎缩以及实际消费也在不断放缓,市场预期美国经济可能很快陷入衰退,通胀将加速回落,从而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快速转向。
尽管美联储多位官员反复强调,当前通胀压力仍大,宣布胜利为时尚早,限制性利率水平将在5%以上,但市场并未在意,反而不断加强对美联储快速转向的交易。据CME观察显示,在2月1日,市场预期3月将是美联储的最后一次加息,终点利率在4.9%附近,4季度会出现降息。在此影响下,美元持续走弱,美债利率一度跌至3.3%附近。
美国1月经济与通胀数据促使市场预期落空。自2月以来,美国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均显示美国当前经济韧性仍在,例如,1月新增非农就业超50万人,为22年7月以来新高;1月实际消费增速环比大幅转正,为21年3月以来新高;1月ISM服务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至55.2等等。而陆续公布的通胀数据均显示美国当前通胀压力仍大,例如,1月美国CPI同比和核心CPI同比仅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1月美国PCE同比和核心PCE同比甚至小幅回升了0.1个百分点。
强韧的经济数据以及高企的通胀压力,导致市场乐观预期落空,市场开始大幅修正之前对于美联储可能很快转向的预期。根据CME观察显示,截至3月7日,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在3月、5月以及6月各加息1次,尤其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鹰派发言下,市场预期3月加息50BP的概率上升到7成以上。终点利率也上提至5.6%附近,较2月初上提了约80个BP。市场预期的大幅修正,引发了美元与美债利率的波动,由此导致了各类资产的变动。
2海外波动:谁最受伤?从汇率角度来看,主要经济体货币均明显贬值。截至3月7日,2月以来,美元指数整体上涨了3.5%,主要经济体货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除墨西哥比索外)。其中,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最大,接近8%,这一方面与美元升值有关;另一方面与俄罗斯能源出口大幅放缓有关。其次,韩元、泰铢以及澳元等贬值幅度均超过6%。不过人民币贬值幅度相对较小,这很大程度上或与我国经济处于持续复苏阶段有关。
从大宗商品角度来看,贵金属价格有所调整。以黄金和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价格自去年10月见底回升,截至2月1日,黄金价格涨幅在15%以上,一度接近2000美元/盎司;而白银涨幅更大,超过25%。随着2月以来美元流动性的再度收紧,美债实际利率的回升,贵金属价格有所回调。截至3月7日,2月以来黄金价格下跌约5%,白银跌幅接近15%。因为从理论角度来说,美债实际利率可以作为衡量黄金持有成本的重要指标,美债实际利率的上行,意味着黄金面临下行压力。
而受俄罗斯减产计划、我国经济持续复苏以及俄乌地缘扰动等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反而在波动中有所上行。
从股市来看,美股继续调整,港股亦然。受美元流动性收紧影响,美股再度出现回调,尤其是对流动性较为敏感的板块调整更多。例如,2月以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回调了3个多百分点,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回调超过5个百分点。港股互联网板块受到的冲击更大,恒生指数回调超过8个百分点,恒生科技指数则回调超过15个百分点。这除受美元流动性收紧影响外,或也与去年10月底以来有一大波上涨有关。
此外,2月以来,沪深300指数回调了3个多百分点,尤其是上证指数基本持平,是除英国、法国以及印度之外,主要经济体中表现相对较好的。这很大程度上或与我国经济处于持续复苏阶段有关。
3预期扰动关键:通胀加息终点或更高。根据美联储去年4季度公布的点阵图显示,接近9成的成员认为要加息3次至5.0%,接近4成的成员认为要加息4次至5.25%,没有人预期2023年会降息。大部分美联储票委认为,2023年终点利率水平在5.1%-5.4%区间。
3月7日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指出,通胀在延续放缓,但回落到2%的过程需要很久,且过程可能是坎坷的。当前经济数据表现好于预期,如有必要,可能会加快加息步伐,终点利率水平可能会比美联储之前预期的要高。这一言论引起市场较大的波动,美元大幅上行,终点利率预期达到了5.6%以上。
通胀仍是扰动美联储决策和市场的核心。从就业市场来看,美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依然紧俏,3个月平均新增就业人数远好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认为合意的就业水平(10万/月),薪资增速也与鲍威尔的合意水平仍有距离。因而,影响美联储决策的关键点依然是通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