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
经济增速目标5.0%左右:体现理性积极、稳中求进,预计全年增速前高后平;
宏观政策:财政将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实现“推基建、稳地产、拉制造”,重点流向小微、科创、绿色等方向;
经济三驾马车角度分析,基建与制造业投资仍将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制造业投资中主要在设备更新改造,及数字化、低碳化技改,基建投资中主要在现代化基础设施;
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制造业升级,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专精特新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支持平台企业发展;
扩大内需战略:消费短期机遇在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等,投资短期重心在基建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长期机遇在《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提振信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绿色发展:低碳绿色化将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标尺”;
深化改革:机遇在“新型举国体制”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面向经济主战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生物安全、医药和医疗设备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民营企业作为关键支撑,发挥协同力量,普适性机遇便是其重要抓手—“专精特新”与“单项冠军”;
安全发展:防风险工作重心在房地产、金融和地方政府债务,企业需注意生产经营安全及增强使用数据的安全意识。
2023年3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听取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展望全年经济的风向标。此外,2023年作为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进程。对于市场主体,企业家、投资者而言,开局之年的新战略、新政策、新举措将作为“源头”,隐含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及行业发展方向。
从报告全文释放的信号来看,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稳中求进之势。伴随着稳增长动能的释放,及去年基数的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将前高后平。宏观政策方面,财政强调加力提效,货币强调精准有力。产业等政策发力点将围绕“供给侧创新驱动+需求侧内需拉动”展开,这也是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
扩大内需战略下,消费将成为经济复苏的基础拉力,投资将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推力(推基建、稳地产、拉制造);创新驱动战略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加快升级,同时注重绿色低碳发展,防范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经济金融风险。
一、主要量化目标:5.0%左右体现出经济稳中求进之势
经济增速目标5.0%左右:理性积极、稳中求进、增速前高后平
经济增速的目标水平,决定着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给出的中国人民银行两大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023年GDP增长目标定为5.0%左右,体现出经济更为理性积极的稳中求进之势。
2022年,经济在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内部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严重冲击下艰难前行,最终实现全年3%的经济增速,极为不易。2023年,经济在疫情达峰后走出谷底,站在内生性复苏的起点上(先行指标PMI:2022年12月47.0%、2023年1月50.1%、2月52.6%)。
2023年5.0%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体现理性积极。其理性在于:
第一,外部环境仍动荡不安,全球“黑天鹅”难以预测,内部防疫措施调整也并非一劳永逸;
第二,三年疫情对经济造成的长期性影响不容忽视,经济恢复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私人部门(民企与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修复尚需一定时日,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实现环比修复后仍将承压;
第三,今年31省GDP加权平均目标值为5.63%,过去五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较地方加权平均低0.6%,且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前四大经济大省均将今年GDP增速目标值定为5%以上或左右。
其积极体现在于: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多为“左右”,如2017年、2018年、2022年分别为6.5%左右、6.5%左右、5.5%左右;在经济增长压力比较大的年份则为区间,如2016年、2019年为6.5%-7%、6%-6.5%。2023年,将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5%左右,给出了清晰的量化目标,体现出明确经济增长底线的积极态度,稳增长政策或将更有为。
笔者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前高后平,二季度GDP增速或将达到7%以上的全年高点。对于企业家与投资人而言,需走在经济周期的曲线之前,顺势而为,提前布局。
此外,5.0%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体现经济工作要实现质升量增。质与量并不是站在对立面,要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同时,也将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通胀目标3%左右:温和上涨,合理区间
通胀的目标水平,同样影响着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2022年,CPI增速目标为3%左右,最终全年CPI增速录得2%,低于预期目标,经济在2022年出现了相对通缩的局面,反映在经济中便是需求收缩,居民消费复苏受阻,中小企业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