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来自券商的代表委员也积极为资本市场建言献策。
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了解,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将提交近十份与资本市场及经济领域有关的提案。内容涉及:优化北京证券交易所配套制度、优化碳减排政策体系、妥善化解城投公司债务风险、压实全面注册制下各方市场主体责任、完善境外上市企业股权激励政策、优化个人养老金配套制度、绿色金融等多方面。
据悉,作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冯艺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5年多来提交了近70项提案,涉及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能源安全、金融风险防范、绿色发展、依法治国、基层社会治理、素质教育等诸多领域。
优化北交所配套制度,提升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水平
据冯艺东介绍,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自开市以来,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制度规则不断完善。然而,受现行企业上市标准、上市流程、市场监管力度以及投资者门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效能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冯艺东提了多项建议。
一是优化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条件,更好服务成长型中小企业。目前北交所上市企业实行“市值+财务指标”的条件限制,现行4套上市标准仍偏重于从总量维度对财务指标进行要求,较难挖掘目前盈利能力不强但未来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无法充分体现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功能定位。
冯艺东建议:优化北交所上市条件,重点考察企业盈利增速、盈利预期、发展前景等因素,减少绝对规模性指标的考察权重,与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其他板块更好形成错位发展,挖掘“小而精”“高成长”企业上市。
二是简化上市流程,提升企业上市效率。现行规定下,北交所上市企业均需满足“发行人为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的条件。“层层递进”的上市路径导致中小企业上市流程较为繁琐,不利于市场快速发现并服务优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的吸引力。
冯艺东建议:在严把企业质量关的前提下,简化上市流程,加速高质量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上市节奏。目前可基于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符合条件的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进行试点,为其提供不经新三板挂牌直接北交所上市的政策选项。在上市标准更加成熟、板块制度愈加完善的情况下,全面取消创新层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上市条件。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严防市场操纵行为。我国《证券法》规定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需进行“举牌”。考虑到北交所个股市值相对较小,在大力吸引投资者入市的同时,上市企业股票被操纵的风险也进一步提升。现有关于资金监控、集中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亟需结合北交所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优化。
冯艺东建议:在现有“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需进行举牌,并在3日内发布公告,期间不得买卖该股票;在此基础上,每变动1%时应于次日发布公告,每变动5%时,3日内发布公告且期间不得买卖该股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针对北交所上市公司提高监管标准,建议规定“持有北交所上市公司2%以上股份需进行举牌,并在3日内发布公告,期间不得买卖该股票;在此基础上,每变动0.5%时应于次日发布公告,每变动2%时,3日内发布公告且期间不得买卖该股票”。
四是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吸引投资者入市。冯艺东认为,目前北交所针对个人投资者的准入资金门槛为证券资产50万元,较高的投资门槛会减少市场中的交易型投资者,并导致市场活跃性较低、交易层面供需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在强化投资者保护、杜绝市场操纵的基础上,冯艺东建议:将当前“50万元证券资产”的北交所个人投资者门槛调降至10万元,与创业板保持一致;随着市场全面成熟甚至可以取消投资者准入门槛。
优化碳减排政策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冯艺东也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
冯艺东表示,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不合理、交易市场分散、碳税机制缺失等问题。建议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量价双控为总体原则,打造配额分配、交易与碳税征收有机结合的减排政策体系,高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他的具体建议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优化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机制。以统一市场、总量控制、区域协调为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总量分配控制制度。由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改委统筹,依据行业发展特征与减排需求,科学制定全国碳排放配额总量。加快推动目前碳市场配额初始分配由“企业申请+政府审批”模式为主向拍卖为主过渡,充分发挥市场对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加快推动实施碳税政策。与碳交易基于总量控制设计原则不同,碳税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价格控制,通过价格干预引导经济主体优化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实现碳减排目的。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牵头,尽快研究新设碳税税种,按照“谁拥有配额,谁缴纳碳税”的原则,以各企业持有的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