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2年外贸数据不久前出炉,数据显示,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贸总额同比增长23.8%,占全省外贸总量的47.6%,连续多年接近50%。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上千公里,历史上曾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自古便是联通东西的交通要道。
借助通道优势,甘肃省近年来抢抓“一带一路”最大发展机遇,从内陆腹地成为向西、向南开放前沿,传统产业借力中欧班列加速出海,外贸新业态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一系列开放措施让丝路古道焕发新的活力。
通江达海开放触角不断延伸
初春时节,万物勃发。在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铁路口岸集装箱场站,门式起重机时起时落,短驳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不久前,一列满载着大麦、小麦麸皮、亚麻籽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哈萨克斯坦顺利运抵,工人们正忙着卸载货物。这些货物将就地被加工成饲料、油料等产品,随后销往全国或再次出口国外。
兰州海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专门从事粮食、饲料加工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来自东欧、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原本设立在新疆,2018年搬迁到兰州新区,看重的就是这里便捷的物流条件。”企业负责人张清平介绍,兰州新区中欧班列已经常态化开行,为原料采购提供了稳定渠道,同时这里距离国内市场更近,让产品更有竞争力。
通江达海,货畅其流。借助国际班列和航空货运班机,长期偏居西北一隅的甘肃省向外开放不断延伸。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建成以兰州、武威为代表的国际陆港和国际空港,形成了中亚、欧洲、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中吉乌”等“四向五条”国际货运通道。其中,“中吉乌”新通道被交通运输部列入2022年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东部地区的家电、服装、机电产品和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工业原材料等在甘肃聚集,走向海外;德国的汽车、俄罗斯的木材、哈萨克斯坦的大麦、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和冰鲜水产品则沿着这些通道深入国内。
“自2015年首趟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我们已经累计与中亚、欧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展贸易合作,货物运输品类涵盖电解铜、木材、百货、机械设备等。”兰州新区路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商贸流通部负责人杨铭说。
畅达的通道物流,吸引了相关大宗商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以此为契机,甘肃多地建园、集货、聚产业,推动外向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甘肃兰州,逐渐形成了粮油、木材、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产业,让本地企业得以融入全球产业链。
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甘肃传统产业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速出海。2022年12月,一辆装载着千余吨苹果汁的国际货运专列从甘肃天水驶出,到达青岛港后,再换乘轮船运往南非开普敦,在当地简单加工后,将摆上非洲乃至欧洲家庭的餐桌。
“南非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出口市场。相较于以往的运输方式,这条国际班列线路开通后,运输成本能压缩约15%。”这批果汁的生产商甘肃天水长城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贸部负责人崔明说,“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产品更加顺畅走向海外,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往欧盟、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品牌盛会让经贸交流“成色”更足
甘肃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钱军表示,在俄乌冲突、经济全球化受到挑战的当下,“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更多国家政府和企业家看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和潜力。中欧班列、兰洽会等开放平台,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走深走实,碰撞出新的火花,在危机中觅得新商机;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得以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让古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成色”更足。
“去年受疫情影响,传统海运、空运受阻,更多企业选择通过中欧班列进行贸易。”杨铭说,去年企业开行的中欧班列达210列,较同期逆势增长,为很多企业吃了“定心丸”,今年他们还计划进一步开辟新的贸易路线,拓展新的贸易伙伴。
二十世纪90年代初设立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起初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投资洽谈的重要平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28届,联合主办部委和单位增加到8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这个国家级品牌节会已经成为多方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窗口和平台,商业机遇、前沿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水农业技术等在这里相互碰撞,呈现出万商云集、八方赴会的盛况。
马来西亚曾作为兰洽会主宾国之一,2022年,在中国(甘肃)—马来西亚产业推介暨经贸合作对接会上,甘肃省4家企业与马来西亚相关企业在棕榈油贸易、中药材贸易、中医药产业及文化合作、农业技术与滴灌设备等领域达成签约合作,签约金额达1.72亿美元。
马来西亚相关政府官员在签约仪式上说,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建设下的直接受益者。来自马来西亚的莱卡特公司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有5年的合作经历,公司代表周仁杰表示,未来他们计划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自动化控制、太阳能节能等方面与大禹节水有更深入合作。
“大禹节水集团在马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