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一周年五问五答
时间:2023-02-2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乌克兰危机和谈何时才能到来?全球地缘格局如何被重塑?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在乌克兰危机一周年之际,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以期拨开纷繁复杂的乌克兰危机迷雾。

外交部网站消息,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结束访问法国、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并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后,接受了中央媒体的采访。

王毅表示,乌克兰危机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同各方一样,对冲突扩大化、长期化感到担忧。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始终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中方的立场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劝和促谈。一年来,我们没有袖手旁观,从不火上浇油,更反对趁火打劫。我们积极推动局势降温,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努力。

2月24日,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

一问:乌克兰危机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丁纯(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乌克兰危机下的欧洲既团结又分裂。外部的安全压力使挺乌在欧洲成为政治正确,使欧洲内部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但由于对俄能源、矿产等原材料、粮食依赖程度不同,历史上与俄罗斯的恩怨情仇不同,以及与美国关系深浅等,各国主张、诉求亦不尽相同,内部矛盾不断,且出现分化。

马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危机持续至今有三点出乎意料,首先,冲突持续的时间之久,到现在也没有能看到结束冲突的明确路径;其次,欧美,尤其是欧盟能采取团结的立场,能以承受空前的经济代价支援乌克兰;第三,欧盟在对俄制裁的力度和强度上,能快速推进新措施,尤其是能把制裁上升到对俄能源领域。

EIU(经济学人智库):对于2023年全球经济来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包括乌克兰危机的进一步升级、高通胀导致的社会动荡等。

俄罗斯经济预计在2025年能恢复到冲突前水平,但近三年来的经济成果将因冲突被抹去;乌克兰的经济前景更为悲观。基于人员伤亡、基建被毁等现状,2022年乌克兰全年的经济预计将收缩46.5%。而相比俄罗斯,乌克兰可能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37年才能恢复到冲突前的水平。

二问:谁是乌克兰危机的赢家和输家?

丁纯:除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外,欧洲是乌克兰危机最大的受损者。一年来,在乌克兰危机不断发酵的背景下,欧洲的地缘安全不复存在,对美国和北约依赖加深,战略自主受限。

能源危机下,欧洲的转型被迫加速、通胀高企,欧洲经济复苏受损,消费、投资走弱,军费开支上升,债务扩大,产业外迁,欧元走弱,央行被迫升息……欧洲频频在上述领域遭遇政策两难。

郑春荣(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乌克兰危机拖得越久,对美国越有利。美国借此把欧洲紧密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致使很多游资去往美国,欧洲在原材料、能源方面对美国的依赖可能更多。但对于欧洲来说,可谓满盘皆输。

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在乌克兰危机后,印度与俄罗斯的“特惠战略伙伴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印度在传统上主要从中东国家进口原油,但在冲突后,从俄罗斯大量进口打折石油,获得了实质的利益。

西方国家在乌克兰危机后对印度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于印度的中立立场没有进行批评,反而还表示理解,客观上让印度保持了“两头吃”的状态。西方国家还希望保留印度这一潜在与俄罗斯开展对话的渠道。

邹志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土耳其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积极斡旋和调解,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多次开展斡旋行动,曾成功将俄乌双方拉到谈判桌上,还领导达成了黑海粮食外运走廊协议,是最为突出的斡旋者,的确进一步凸显了其地缘地位。

不过,时至如今土耳其的斡旋并没有成功,其斡旋角色没有原来期待的那么大,这反映了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超出了土耳其的斡旋能力。

三问:全球能源市场格局如何改变?

瓦尔加(TamasVarga,原油经纪商PVMOilAssociates高级市场分析师):这场冲突成为影响能源供应格局的历史性事件,随之而来的通胀溢出效应也干扰了全球的复苏。具体而言,这一次的地缘政治危机打破了原有的能源市场格局,近几十年来形成的油气供应体系几乎破裂。直接结果就是,各国开始寻找替代能源方案,过程中造成的供需摩擦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向通胀的各个领域扩散。

潜在的经济压力和俄罗斯原油供应冲击将成为短期市场焦点。接下来俄罗斯可能会将目光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较小市场,但这很难弥补欧洲进口的损失。如果这样的话,俄罗斯将减少炼油产能,进而影响原油产量。俄罗斯此前已经预测,对成品油的制裁将造成今年产量下降5%~7%。与去年相比,2023年俄罗斯能源出口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四问:哪些因素在左右俄乌和谈?

丁纯:当前影响和谈的因素很多,近期双方举行真正有实质的谈判预期并不乐观。现在俄乌双方、援乌的美英及欧洲国家客观上说均未到竭尽全力的地步,也离各自期许及可接受让步的要价颇远,主观可接受和谈的意愿不强。

今年可否和谈,主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