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2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全力起跑,冲刺首季“开门红”——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年观察》的报道。
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焊花飞舞……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之际,总投资30亿元的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北区)项目火热开工,锚定建成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和城市新生活体验中心,为京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蓄势赋能。
2022年以来,首钢园区域知名度不断提升,高端产业要素加速聚集,累计注册和入驻企业(组织)超200家,入园客流较2021年提升约7倍。新首钢的腾飞,昭示着北京这座“双奥之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抓项目、强创新、扩消费、优环境。新春伊始,北京市拿出“硬招”“实招”,“一刻不等”拼经济、促发展。生产建设一线更是抢时间、赶进度,奋力跑好“第一棒”,冲刺首季“开门红”。首都经济行稳致远的澎湃动能加速汇聚。
聚焦“大项目”:争分夺秒抢开工
东六环地下40米深处,“京华号”盾构机轰轰作响,以磅礴之势成功穿越北运河底。驾驶室里,90后盾构机长杨博文紧盯屏幕,实时拨动操作杆调整压力参数,确保掘进角度精准。“这是我连续第二年在工地过节。鼓起精神加油干,为的是保进度、保工期。”杨博文信心满满地说。
作为国内在建最长的城市地下公路隧道,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春节不停歇,200多名一线建设人员坚守岗位,最高日进尺达16米。项目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12条规划道路和5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促进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
在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3公里范围内,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三大文化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面貌一天一个样。通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姚伟龙说,副中心每年将投入千亿元,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投资就是稳增长。重大工程项目,成为牵动投资的“牛鼻子”,引领首都经济企稳回升。
1月31日,北京奔驰纯电动车型升级、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昌平回天地区清华大学附小二期……50个市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486亿元。
从项目构成看,“重”“大”特点突出。50个项目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有12个、总投资超420亿元;社会投资项目22个、占比超四成,总投资超340亿元。
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一季度内,北京还将开工市区重大项目110个,总投资近2200亿元,其中包括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2023年保障性住房项目2个超百亿元重大项目。
“这些体量较大、影响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重大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优化首都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获得感,助力增强首都发展后劲和活力。”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穆鹏说。
聚焦“高精尖”:塑造发展新动能
主体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核心地带的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算力集群Hive“蜂巢”,近日在京投入使用。1000台高性能专用算力服务器组建庞大集群,每秒可处理超过2.4亿笔智能合约交易、百亿条数据隐私计算。
作为北京市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Hive“蜂巢”汇集政务部门、社会机构的超海量数据,支持大规模区块链网络和高性能隐私计算运行,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具备先进算力、服务国家重大应用场景的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算力基础设施。
数据“算力”支撑增长,城市“脑力”高速运转。如今在北京,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深度赋能行业转型升级。
90后的黎亦伟对此感受颇深。近期,他在大兴区的新家装修,通过贝壳美家上线的人工智能户型处理引擎,直接形成了自动识别的“智慧工地”。“没想到现在装修房子和原来完全不同,长期在外出差,我也能远程监督耗材使用和施工进度!”
截至2022年底,北京已聚集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在多个分支领域领跑全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年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链布局,正源源不断为首都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北京经开区是首都“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北京奔驰总装二工厂车间内的柔性产线上,多种车型正在混线生产,45秒就能“跑”出1台成品车。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张正业表示,2022年,北京奔驰整车和发动机产量双破400万台。今年将持续推进数字化升级、电动化转型,深度赋能高端制造,持续打造高端产品。
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背景下,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成功汇聚97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40多个,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今年开建的202个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占比约55%。
“我们将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新机遇,精耕优势产业,不断开辟新赛道,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府有作为,企业享红利。2月7日,《关于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聚焦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等8个领域,推出20项“实打实”的创新举措,帮助企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