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消费多点开花、重大项目火热启动、市场主体活力回升,2023年刚刚开始,中国各地就掀起了一场“拼经济”的热潮。新一年的春天已经到来,各地打响“春季攻势”能否助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其中哪些亮点值得关注?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近日邀请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国家信息中心数据发展部数据分析处处长、研究员杨道玲展开对话,对此进行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春节各地消费市场多点开花,从数据看哪些亮点最值得关注?
杨道玲: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围绕扩消费、增投资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释放出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各地积极搭建促消费平台、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特别是春节期间,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有效拉动消费快速回升。我们通过多项高频数据监测显示,当前消费正快速回暖。
从线下消费来看,我们基于每日互动公司提供的全国232个代表性商圈逐日人流量数据构建的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显示,1月以来该指数连续多日保持在100以上的高位,较去年12月平均提升15.5个点,且呈稳步上升态势,表明线下消费热度快速恢复。
分行业看,生活服务类消费热度攀升迅猛,春节助力效果明显。基于生活服务类商户订单数据构建的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显示,1月以来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持续上扬,截至1月底该指数已达126.4,较去年底提高31.3个点。其中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增长迅猛,指数较去年底分别提高24.5、53.4个点。特别是春节期间旅游消费、出行活力加速回升,旅游景点再现“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美团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异地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76%。
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相信今年消费会有更好的恢复势头,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中新社记者:从数据上看,当前各地消费热度正快速回暖。如何预判今年消费恢复前景?
苏剑:今年全年中国消费恢复情况应该会非常快,尤其是一季度。去年同期,消费受到疫情影响,今年预计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看看春节期间中国各大旅游景点(的热度)就知道了。
去年中国采取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但由于疫情影响,部分政策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随着今年这些措施进一步发挥效果,再加上今年本身就要推出的一些扩消费、促投资措施,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会恢复得相当好。
中新社记者:开年以来多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地方扩投资火热开局对全年经济意味着什么?
杨道玲:从目前公开的地方两会有关消息来看,多地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集中于6%-12%,普遍高于各地GDP增速目标。我们通过对剑鱼标讯平台全国项目中标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1月全国项目中标量同比增速达到32.2%的较高水平。从地域来看,9个省份项目中标量同比增速超过50%。中部地区同比增速最高,达到45.7%。从工程项目建设主要领域看,交通、能源化工、水利水电等领域中标量同比增速达25%以上。
这表明各地正在密集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效应将会持续显现。相信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今年投资领域仍将保持稳健增长,在稳大盘、促增长方面发挥更加关键作用。
中新社记者:稳投资就是稳增长,各地今年扩大投资的潜力和空间在哪里?
苏剑:今年扩投资首先应该在基建方面。将经济启动激活起来,需要政府把“火”点燃,“着火点”就是基建投资。所以,从中央到地方,接下来财政政策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将是中国经济走向复苏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包括交通、能源、水利、水电,这些都是政府能够做的,也需要做的。中国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还不够用,在这方面可以继续做一些投资项目,尤其可以为其数字赋能,搞新基建。
在基建这个出发点被启动以后,接下来应该启动的就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主要是民间的,包括民间的企业和民间购房投资,这也是中国经济接下来迅速恢复的一个关键。
中新社记者:随着去年底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各地企业活力呈现哪些积极变化?今年这种势头能否持续?
杨道玲:随着本轮疫情接近尾声,疫情对企业运行的影响明显减弱,目前市场活力加速回暖,企业信心明显增强。通过分析全国100个有代表性的孵化器周边人流量数据发现,1月工作日平均人流量较去年12月增长17.6%,较去年同期增长8.5%,这表明创新创业最活跃的一批企业经营活力出现明显回暖势头。
基于生活服务类商户开工营业情况构建的生活服务业经营活力指数显示,该指数1月底升至103.2,较上月提高近11个点。其中,住宿业、旅游业商户经营活力指数增长迅猛,分别较上月提高35.2、41.9个点。
我们通过分析全国80个大中城市工作场所在岗率指标可以看出,随着节后各地加快复工复产,1月底在岗率较去年12月疫情期间低点大幅提升14.3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表明,各地助企纾困政策举措正在发挥实效,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抢抓消费旺季,纷纷开工营业,企业活力明显回升。未来随着需求加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