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立足质量求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对于质量的要求必然要提高。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不再,我们要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质量转变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产品服务等要向高端化迈进,进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下称《纲要》)。其中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受访专家表示,《纲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质量强国进行了整理规划,充分体现了我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其中,把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作为了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把质量水平和品牌建设作为质量发展的内涵,把质量基础设施与质量治理作为支撑,指明了质量强国建设的方向与阶段性目标。
产业价值迈向中高端继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质量强国”之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数据,2021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91。截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6年达到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不过,《纲要》指出,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具体来看,《纲要》要求,到2025年,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其中,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仍然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不少中国制造已经形成了质优价廉的形象,但在国内市场上,还存在不少产品质量标准较低、品质不够优良的现象。未来需要通过生产端提高质量标准和生产能力,市场端加大市场质量监管等系列举措,促进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许召元说。
同时,《纲要》也明确要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当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完成后,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稳定,对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现代服务业,即新兴服务业和转型升级后的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也会更加突出。”许召元表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融合和优化发展环境。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聚焦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加速开放探索,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提高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需求收缩”在近两年一直被视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压力之一。在此背景下,以品牌发展为抓手,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稳步扩大,也显得越发重要。
《纲要》提出,到2025年,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过去中国是世界工厂,不少制造企业都是为国际品牌做生产供应,自主创建品牌的企业在品牌塑造能力上相对较弱,或者是缺乏长期品牌战略,容易陷入价格战和营销战。”广东省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会副会长伍岱麒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品牌塑造及长期品牌资产积累能力不足,加强品牌建设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中消费理念和消费倾向发生较大变化。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只有通过加快创新,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才能真正激发消费欲望,促进消费恢复和增长。
《纲要》也专门提出,未来将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