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关于央行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的一些猜想与思考
时间:2023-01-29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央行数字货币的收益和成本,最终取决于数字货币体系的具体设计。各国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时,需要考虑防止商业银行脱媒、隐私保护、激励措施、化解金融风险等多个维度,数字人民币“双层分发+无支付利息”等设计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相信未来数字人民币还会向着更全面、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设计发行央行数字货币需要重视数据治理,需防止各数字钱包开发方数据形成新的“孤岛”。由央行统筹整合并拥有整套数字货币的支付数据,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比较有效,但也要注重发挥数据的生产力。在跨境数据治理中,关于多国协同平台的建议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更像是数字资产,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中国当前禁止加密货币的交易,在短期对于实现反洗钱、资本项目管理等政策目标是有益的。但加密货币领域一些诸如代币化、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等新型数字技术对于正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果长期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有可能会错失一些重要数字技术发展的机会,而且禁止也不一定能够长期有效。

以下为作者2022年12月11日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外滩全体大会“金融科技:数字技术释放数字生产力”之外滩圆桌“央行数字货币:趋势与前景”上所做的主题演讲,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整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趋势和监管方式

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维度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4年开始推行数字人民币,目前已试点多年。根据《数字人民币白皮书》,中国推行数字人民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提供多种形式的货币,以数字形式的货币作为纸币的补充。二是提升金融系统的包容性、安全性,提高支付效率和支付服务的公平性。三是今后可能用于支持某种形式的跨境支付。

在非官方的讨论中,还存在其它一些猜测。第一种认为,数字人民币是为了取代现有的移动支付服务。第二种认为,数字人民币是为了将支付数据集中在中央银行手中。第三种认为,数字人民币是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而取代美元。不过官方并不接受这些说法。

央行数字货币是近期出现的多种新趋势之一。央行数字货币的收益和成本,最终取决于数字货币体系的设计方式。

数字人民币的设计是清晰的。它是一种面向个人用户的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双层分发机制,与银行账户松耦合。这意味着用户在进行小额支付时,可以直接使用代币并且无需支付利息。我个人理解,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动机主要是支付。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官方的口径会说数字人民币主要作为M0的替代品,而非M1或M2的替代品。央行数字货币“双层分发+无利息支付”的设计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银行等金融中介的潜在冲击,这一点对所有央行来说都很重要。

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时还需要做一些权衡,例如隐私保护。如果隐私保护做得不好,公众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意愿可能会降低。我曾经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些街边小店因听闻政府要对线上支付交易征税而拒绝接受移动支付工具付款。数字交易应该纳入国家的税收体系,这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上述例子无疑表明,正向或反向激励措施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模式。有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提高金融效率、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但也有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导致银行脱媒,进而推高融资成本、放缓经济增速。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将取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具体设计方案。在金融稳定方面也一样。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引发新型金融风险,是否有助于各国央行更准确地监测和化解新的风险,这些也都取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方式。

对未来数字人民币发展趋势的展望

关于未来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趋势,可以有多种猜想。第一,目前数字人民币只面向个人用户,但未来某个阶段也许可以扩大到向机构发行。第二,目前数字人民币的适用范围局限在国内,但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参与了国际清算银行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未来某一阶段,跨境支付可能会成为数字人民币的重要功能。第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并未向数字人民币支付利息,但也不能排除未来某一阶段会考虑支付利息的可能性。第四,未来民间机构是否有可能发行有数字人民币支撑的稳定币,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但起码值得思考,利弊得失究竟是什么。

数字人民币已经试点多年,但仍未被广泛推开使用。引用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究所穆长春的说法,有三件事情尚需要推进:一是开发更加全面的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广泛的使用场景;二是进一步优化系统,以保障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三是要制定更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来管理数字人民币的使用。

需要重视数据安全性和生产力的平衡

从当前中国移动支付体系的格局来看,有两家主要的支付平台,分别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二者的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支付宝账户只能把钱转给另一个支付宝账户。因此,支付宝、微信的系统尽管数据是完整的,但却是相互分隔的。但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平台衍生出很多新的业务和产品。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数据信用风险评估,就是首先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数据,对信用白户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