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新形势下稳经济促发展的17条政策措施,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招引建设、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保障交通物流畅通、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开拓境(海)外市场、强化资金扶持、促进就业创业。
起步即加速,开局即冲刺,这17条措施包括哪些方面?具体有哪些做法?一起来看看
一、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1、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持续开展企业服务面对面活动,开通书记、市长绿色通道,建立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沟通平台。
打造“一网通办”等特色品牌,构建企业经营全周期服务体系,整合系统和共享数据,实现更多高频事项“秒报秒批”“免申即享”。
提高市场主体准入效能,企业登记、税务、社保、公积金等事项办理累计不超0.5个工作日。
全面实行数字化联合审图,疫情期间保障施工图审查“不打烊”。依托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惠企服务总入口,实现惠企政策“一站直达”。畅通12345服务热线,快速、高效解决企业应急诉求,让企业在徐敢投敢干。
2、营造一流市场环境。
全面推进“不见面”交易,以数字赋能推进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审批管理等各项工作,积极推广应用电子保单保函,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清理规范涉企违规收费,暂停收取综合服务费,更大力度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探索智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并行,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加强知识产权专项保护,充分发挥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职能,有效提升专利转化率。
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暨破除“中梗阻”专题监督系列活动,建立健全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处置机制。
二、更大力度加快项目招引建设
3、加快项目招引落地。
持续完善“343”产业投资热力图,实时更新并动态展示主导产业、投资平台、招商资源、基础配套和扶持政策等信息,为企业投资落户提供便利。
实施项目服务“一网通办”,对企业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推进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分段办理模式,创新招商服务举措、提高服务效能,确保项目落地建设全程无堵点。
4、保障项目多投快建。
实行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招引落地、手续办理、开工建设、竣工运营及投产达效进行全流程跟踪服务。
全面应对疫情影响,完善项目问题交办解决机制,强化项目土地、资金、人才、能耗、排放、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保障,以高效率服务促进项目建设提速。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对“343”创新产业集群的重点企业和关键项目,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省级以上各类扶持资金,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积极申报,更好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三、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5、鼓励企业技改和数字化转型。
对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实施技术改造的设备投入部分,给予适当的奖补资金。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纳入市“智改数转”项目库的项目,对企业的智能制造投入给予适当奖补,按照“智改数转”投入不超5%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对纳入2023年省、市级重点工业清单项目,优先落实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关键指标,在重污染天气和采取生产管控措施时,实施差异化管控。
6、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鼓励各地各部门各企业抓住节假日消费旺季,开展各具特色的产品推介、展览展销、互采互购、供需对接等活动。
鼓励骨干企业加大向中小微工业企业采购或委托加工产品的力度,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鼓励企业抢订单、留工优工,提前增加原材料等储备,合理安排生产,对2023年第一季度增产增效明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比例给予适当资金奖励。
四、更大力度保障交通物流畅通
7、切实保障交通运输畅通。
加强医疗救治、能源、民生等各类重点物资安全高效运输保障,研究制定重点企业、物流站场(园区)运输保供工作措施,及时受理解决货车司机、物流企业等反映的交通物流不通不畅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参与生产生活物资保供的交通运输企业给予一定补助。
加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车站、港口码头、航空机场、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监测调度,着力保障物流网高效运行,严禁擅自关停关闭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限制运输服务。
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全力推动淮海国际陆港、综保区、观音机场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强与连云港港等沿海港联动,加快实现水港、陆港、空港、海港高效互通,无缝衔接。
持续优化“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着力压降综合物流成本,更大力度推动开放平台功能提升。对在徐州市内开展集装箱业务,依法经营、信用良好、履行统计义务、未发生重大安全和环保责任事故的法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