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疫情频发、房地产低迷和俄乌冲突等内外部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下,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一波三折,但展望2023年,将面临一个边际改善、逐步向好的宏观环境。
在政策面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盈利将逐步好转,复苏将成为发展的主基调,经济增长继续向合理增长区间收敛,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实现4.5%~5%左右的增长,且经济运行料将呈先抑后扬、前低后高的态势,一季度是全年低点,二季度开始有强劲反弹,两年平均增速为3.8%~4%。4%上下的经济增速仍然显著低于学术界公认的5%~6%的潜在增长水平,说明中国经济依然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制约,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生产能力。
2023年主要动力来自消费恢复
按照三驾马车的分析框架,2023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消费。
首先,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的出台,消费需求将有显著提高。疫情三年所积累的“超额储蓄”与所压抑的消费意愿、所关闭的消费场景、所限制的就业市场景气和居民收入增长,将出现明显改善,四大因素对消费最直接的压制将逐渐消解,共同支撑消费需求的明显修复,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据估计,三年疫情期间形成的“超额储蓄”大致有16万亿元的规模,未来这部分资金的逐步释放,理论上将为消费复苏提供较大的空间。同时,随着居民对就业和收入预期的改善,一些升级类商品如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绿色智能家电等,正处于规模化更新换代的窗口期,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其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总之,受到低基数支撑,预计202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速为4%~5%,较疫情前水平仍有距离。
其次,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投资需求有望保持稳健。受困于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基建投资增速将从高位回落,预计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维持在6%~8%左右的相对较快水平;在政策倾斜和金融支持的背景下,预计制造业投资有望维持稳健,增速在4%~6%左右;在供需两端的政策支持下,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都可能在低位企稳并有小幅反弹,商品房销售或将增长2%~5%,投资修复大概率略慢于销售,投资增速有望恢复至-5%~0%。整体看,房地产投资的反弹将给经济增长带来增量贡献,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虽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但仍将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2023年投资整体恐将很难保持2022年的增长态势,预计全年5%~5.5%左右。
再次,2023年最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增强,外需可能出现显著回落,这将对中国出口、利用外资、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人民币汇率等带来较大冲击。2023年以美元计的出口同比增速或将转负。进口则将受益于经济修复出现一定改善,以美元计预计小幅增长0%~2%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显著减弱,预计将拖累GDP增速1~2个百分点。这与2022年净出口拉动GDP1.5个百分点左右形成鲜明对比。
重视中国经济的疤痕效应
三年疫情过后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宏观经济的基本逻辑和整体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关键线索尚存在不确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明朗。市场主体仍难以避免强预期与弱现实的反复拉扯,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确定性和平衡点,重新找回再次出发的信心。
由于防控政策的调整,疫情似乎要离我们远去,但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的疫情对于经济、社会、民生和民众预期的影响,恐怕还远远谈不上结束。目前我们可能正处于“结束的开始”这一特殊阶段,后疫情时代才刚刚来临。疫情后的疤痕效应恐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政策来看,目前似乎是一次性的“V形”或者“U形”反转,但我们更愿意以“W形”走势看待防疫政策的变化。未来无论是疫情还是政策,都不会一马平川,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大大小小的颠簸起伏,不排除在调整防疫政策过程中不断在松紧之间进行试探和回调。疫情的变化和政策的波动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行。
即便未来政策能够保持稳定,后疫情时代的“疤痕效应”也会在很长时间里释放威力。新冠也许没有后遗症,但三年疫情的后遗症是确定无疑的——企业不敢投、居民不敢花、经济主体信心不足预期弱。
后遗症之一:供给疤痕。疫情冲击对生产、物流、销售、劳动供给、劳动意愿、人力资本积累等影响是深远和广泛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可能会长期存在并形成沉没成本,将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进一步下降。特别是,由于中外疫情防控退出政策的不同步,以及主要经济体致力于制造业回流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市场争夺,均使中国的供应链韧性遭遇巨大挑战,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可替代性有所上升。跨国企业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部分中低端产能继续向周边国家转移仍将持续。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以及外需快速走弱,均可能再次打击已饱受折磨、现金流枯竭的中小企业,其中一些会倒在强劲复苏的前夜,进而拖累经济增长、税收和就业。
后遗症之二:需求疤痕。疫情冲击使消费者的行为受限,并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不仅抑制了即期消费,也影响了远期消费意愿,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导致风险偏好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明显上升。之前被压抑的需求虽然会有反弹,但可能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