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第一财经以每年推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的方式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里,我们同各位一道见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从最初的“闻者寡”到如今“行者众”的改变。
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我们通过多年来积累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以历史进程的维度贯穿其中,形成并发布《202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生的力量》(下称《报告》,点击“阅读全文”可查看PDF版报告全文)。今年早些时候,第一财经·第一财经研究院还发布了《2022中国影响力投资报告:资本的血液》《方兴之时,行而不辍:2022中国ESG投资报告》。
我们之所以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是因为这是当下人类普遍关注的命题,它关系到每个人,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企业社会责任,它在新时期所处的地位如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我想起了曾遇见过的三个场景。
场景一。我在一家山东饺子馆里看到一个画面。调料台边的墙上有一个提醒板,上面的提示很正常,店家外卖水饺每份只给一份调料,超出要付钱,这无可厚非。但最下面有一行字——拒绝浪费,造福子孙后代。这句话当时还是触动到我的内心了:一家只有几张桌子的小饭馆儿,店主竟然有如此高的觉悟。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全世界共同要做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要人们不能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这家店主的想法与联合国的精神完全契合。
场景二。浙江一家民营企业创始人为了给职工食堂挑选新鲜食材,凌晨两点多去当地的海鲜市场购买海鲜。这家公司的食堂对职工是全部免费的。这位创始人在自己的视频号和朋友圈里除了晒过产品,经常晒的就是员工食堂的美食。重视员工们吃的这个小问题,在他看来是个大问题。按他的理论是:企业对员工好了,员工就会好好地工作,把产品的质量做好,好的产品会回馈给广大消费者,最终实现的是企业与社会的良性循环。这是一家国内的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数一数二。有很多企业家说,企业担负社会责任,首先一点是,先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一点,在企业社会责任里面也似乎已成共识。
场景三。在深圳一家单项冠军企业一楼的展厅里,一开始的那幅画面原来是十九大报告里的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在刚刚换成了二十大报告里的表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样的文字放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系里来看,你会发现中国企业自然而然地将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与中国整体经济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很好地统一起来,这其实也是我们在《报告》中提到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国家战略紧密挂钩。
这家公司的展厅里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名字为《负重前行》的雕塑。图片原型是公司里的一位工程师。2020年,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迅速蔓延成为全球的公共危机。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这家公司近百名工程师奋战72小时,完成数千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在安装过程中,装载设备的铲车陷入雨水淤泥。紧急关头,工程师们肩扛手抬托起一台台救命的机器,争分夺秒地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的设备交付。这尊雕塑今天在我们看来,是致敬每一位在现场抗击新冠疫情负重奋战以及所有在艰难时刻砥砺前进的人们。当你看到这尊雕塑,想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其实在中国,每一次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集中体现的时候。
提到以上这些,是想说,在2022年的今天,在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在中国发展了近三十年的今天,企业无论大小,企业社会责任在人们的认知中几乎已成共识。区别可能在于他们选择要承担社会责任内容有所不同,所担负责任的大小有所不同,所担负责任的领域有所不同,但所有的理念表现出来都是有温度的,它会让赚了钱的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它也许只是不让你浪费粮食的一个简单提醒,它也许只是让员工吃得饱吃得好的一个举措,它也许只是企业对员工心理关怀的一次倾心交谈,它也许是在一场公共危机来临时那一次不顾个人安危的奔赴——这一切,都是社会向前向上向好的力量。这些力量积聚起来,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你会发现,你想要的那个好的社会,其实是需要每一个人都担负起建设它的责任。这也许就是几十年前有人提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初心所在,也是每一个当下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所在。
我们的报告《内生的力量》,其实讲述的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从最初时期的外部强加到内生发展的过程。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多年来,因国家政策的驱动,在中国快速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爱荷华大学教授霍华德·R.鲍恩(HowardR.Bowen)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大公司集聚了对社会产生切实影响的巨大力量,商人的决定和行动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股东、员工和客户,还会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