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公共卫生及医药管理学系系主任项玉涛为帮助民众更加冷静应对新冠感染的威胁,消除恐慌,科学地做好防护提出具体建议。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的消息,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疫情的冲击对澳门整个社会及医疗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社区新冠病毒感染个案迅速攀升,特别是近期因新冠病毒感染出现发热等症状的求诊者明显增多。
作为澳门专家学者,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医药管理学系主任项玉涛教授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迅速组建精神心理研究团队,对澳门最新的防疫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对消除恐慌、科学防护提出具体建议。
项玉涛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大市民不必过度焦虑,这(当前形势)只是防疫政策开放、社会恢复正常的必经阶段。
帮助不同群体缓解焦虑南方财经:疫情下,患者、密接者、医护人员等不同群体对疫情的态度如何?
项玉涛:非常好的问题。我想在疫情不同阶段,不同人群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比如2020年初的时候,当时疫情刚刚爆发,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各种特点。第一,这个病毒造成的感染非常严重,造成的死亡率相对比较高。第二,它的传播(速度)特别快,比当年的SARS还要快。第三,当时防护设备不到位,口罩脱销,特别是内地很多地方一线医护人员的各种防护设备不到位等等,大多是些负面的消息。而且当时知道这个病毒没有疫苗,没有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外加对新病毒和疫情特点非常不熟悉,导致了人们的恐慌。我想当时应该是各个人群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但受到影响比较大的是下面几方面人员:一线的医护人员,因为他们首当其冲会接触到这个病毒;感染的患者;患者的家属,就是所谓的密接。
南方财经:据了解,澳门社服机构会通过生命热线等方式帮助精神或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人,那么该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缓解焦虑?
项玉涛:首先,我觉得这种情况和挑战之下,公共健康教育(Publiceducation)比较重要。公共教育让市民知道疫情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有或多或少的情绪或精神心理问题非常正常。因为人本身就有这种趋利避害的天性,遇到危险多多少少是要感到紧张的。
疫情发展到现在差不多两年多时间,总体而言,因为大家对疫情的了解比刚刚发生的时候要好得多,包括对于病毒还有疫情的特点,特别是感染之后的临床表现等等方面的了解。而且病毒株也在变化,目前是奥密克戎(Omicron),它发展到现在,总体来看和原始株相比,毒性是大幅减轻的,但传播力同时是大幅增加的。特别是近期,全球各地包括内地和澳门,感染奥密克戎的病例数在快速上升。我们听到的各种消息,包括官方消息,还有朋友之间的交流,总体来看症状是比较轻的,特别是重症和死亡率是很低的。大多数人的主要症状持续大概7至10天,基本上恢复还不错,这是目前的现状。
在疫情发展的现阶段,有心理状态波动的大多数人基本上经历的是轻度或中度的负面情绪,比如有时候可能有一点情绪低落,或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或是睡眠问题。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去看心理专家,建议通过和朋友们聊天、听音乐、运动等自我调整的手段进行缓解。
南方财经:现在已不再公布受感染者的行程轨迹,但焦虑不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且还有看不见的,那么该怎么应对呢?
项玉涛:在前期,随着对疫情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数据行程轨迹的监测,使得疫情相关数据的更新更加完善,大家可以更了解疫情发展。但现在,随着国家的防疫政策逐渐调整和放开,近期的感染人数会增加得比较快。目前来看,由于病毒毒性的快速减弱,绝大多数被感染的人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非常低。打过疫苗之后,绝大多数感染的人症状会比较轻,病程比较短,发展成重症住院,还有死亡的个案比较少,特别是和之前疫情刚爆发时相比,目前这种疫情变化引起的群体性恐慌概率应该会低许多。
重视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南方财经:如果家里两位“主心骨”都感染了,其他家庭成员也会非常着急,那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项玉涛:面对特殊群体,特别是小朋友,如果疫情比较严重,许多地方会暂时停课和停止现场教学。实际疫情爆发之后,在疫情中的青少年群体,特别是严格封控条件下,精神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我们团队也曾经做了许多工作,发表过学术文章,比如青少年的情绪低落、失眠,和互联网依赖等等的风险,跟疫情之前比都有明显的上升。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都是疫情中,特别是在严格防控措施下出现的情况。
老人家实际是另外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人群,从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死亡率比较高,或者说最高的人群之一是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基础健康)情况不太好,特别是经常合并严重的躯体疾病,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疫情前他们平时还能按时就医,来维持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疫情爆发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中,如果家里有老人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因为他们上网和看报纸之类的信息获取渠道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