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关注一下最新消息
中国入境日本阳性人员需隔离7天
共同社12月27日消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7日宣布,30日起将加强入境防疫措施。对从中国大陆赴日及7天内去过中国的所有人员,日本将实施入境时检测。岸田文雄表示,新冠检测呈阳性的人员原则上隔离7天,并将限制中国航班增加班次。
岸田表示“这是为避免流入国内的病例激增,将尽可能顾及到避免影响国际人员往来而实施”,强调这些是临时措施。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调整为“乙类乙管”打的是有准备之仗,绝不是被动放开
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将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其中会上,有这些重点内容:
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实施“乙类乙管”,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
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
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或者是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
对公布的频次做调整,我们将根据疫情的情况作动态的调整,最终回归到乙类传染病每月公布一次
甲管变乙管就是甲改成乙,但是“管”还在,调整的只是管的等级,而不是“不管”,更不是“躺平”。
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强化疫情动态监测与应对,疫情严重时,对人员容量大、空间密闭的场所,比如场站码头、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还有交通运输工具等,短期内可以采取必要的减少人群聚集和人员流动等措施,暂缓大型活动的举办,来压制疫情高峰。
现在出现的所谓“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这类患者在临床上,尤其是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占比非常低。我们也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把它误称为白肺。
以下是发布会的实录
凤凰卫视记者:
2020年我们遭遇新冠疫情的时候确定将采取“乙类甲管”的防控措施,如今我们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请问我们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能够使得这样的调整能够实现?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
从传染病的特征,健康影响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出发,需要具有相关条件,这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鲜明体现。
2020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果断决策,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近三年来,通过对新冠肺炎“乙类甲管”严格管理,我们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的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加快推荐疫苗接种和药物供给,加强医疗救治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都为我们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归类创造了条件。因此,调整为“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从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来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是重症率和死亡率低。国际和国内检测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减弱,所导致的症状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从人群免疫水平来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得到普及。全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和90%以上。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逐渐提高。
从防控工作基础看,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储备,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逐步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较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