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生产,我一直都很关注,基层调研时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
这是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种粮大户的回信中说的话。
田间地头,是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高频地。回顾2022这一年,从“天府之国”到南繁基地,到瓜果之乡……总书记多次走进田间地头,看收成、察粮事、问民情。
粮食收成好不好,农村产业发展得怎么样、乡亲们的收入高不高,总书记都十分关心。
01“苗情怎么样?高产能达到多少?”“现在苗情怎么样?”“高产能达到多少?”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永丰村考察,走进稻田察看秧苗长势,向身边的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仔细询问着秧苗的情况。
马均回答总书记说,这里最高亩产达900多公斤,平均有680公斤。
这处稻田是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也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
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听到这儿,总书记称赞说:“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
对于农业专家的辛苦付出,总书记也看在眼里,他对马均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马均说,总书记的关怀让人备受鼓舞。接下来,他将继续努力,把水稻研究和种植培育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好。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2月12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仓廪实,天下安,“中国粮仓”再获丰收。
02“这件事有养育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从高标准农田到种子实验室,国家“粮”事是总书记念念不忘的牵挂。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这里是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大脑”。
“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这件事有养育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国家也陆续出台政策措施,层层部署,落实粮食安全“中国策”。
去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今年3月,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施行。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03“你家承包了多少亩地?”走在田间地头,总书记看的是作物的收成,也是农民们的生活。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
在农一连棉花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察看棉花长势,向正在田间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人员询问棉花种植、销售和家庭收入等情况。
技术员谢勇回忆起和总书记的交流很激动,他向总书记汇报说,现在棉花长势良好,预测亩产量将突破520公斤,总书记笑容欣慰。
在总书记询问下,谢勇回答了很多关于棉花管理技术服务的问题。
当时棉花正处花铃期,从犁地、播种,到灌溉、灭虫,到棉花打顶、收获,全部是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新疆是全国棉花的主产区,产能约占全国九成。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3700多万亩,其中1300多万亩在兵团,兵团棉花机械化采收率,已经达到了94.2%。
说到新疆,除了棉花,还有一个特产——葡萄。
今年7月14日,习近平来到吐鲁番市考察调研。在葡萄沟,习近平察看吐鲁番特色水果展示。当地葡萄品种纷繁,琳琅满目。
“多么富饶的一个地方,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总书记风趣地说,“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但有掉葡萄的事。”总书记还强调,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在新疆考察时,总书记还走进兵团九连蟠桃种植园,和当地蟠桃种植户倪泽寒唠起了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