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文博会将于28日在深圳举办,共计3402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
时间:2022-12-2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12月26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文博会主办方获悉,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于12月28日下午正式开馆,12月29日至2023年1月2日向公众开放。

本届文博会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轮值主办。

据悉,本届文博会将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共6个展馆12万平方米,另设“云上文博会”线上国际馆。除主会场外,还在全市各区设立65个分会场,目前已陆续启动展览展示与交易活动。

目前,本届文博会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预计将有2532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下参展,870家机构和企业线上参展,共计3402家企业参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

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紧扣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力争办出新特色、新亮点、新成效,重点体现“六个突出”。

一是突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各主办部委牵头举办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展览及配套活动,办好“文化中国”展区,利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新兴业态发展,以及元宇宙等未来文化科技,展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最新成果、文化中国历史文脉和发展方向,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和数字化战略。办好文化科技·数字创意馆,设立数字演艺、媒体融合、智慧广电、电影工业等主题展区,集中展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和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取得的成果。

三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本届文博会专门设置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集中展示、推介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共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是突出文旅融合和文化消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突出展示全国各地新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最新成果,并设立文化消费展区,全力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

五是突出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本届文博会专门开设云上国际馆,并设立现场体验区,集中展示文创艺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演艺文化等项目与产品,着力促进国际文化产业交流互鉴。

六是突出博览和交易形式创新。精心筹备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大会,为全国各地搭建文化产业招商推介和投融资服务新平台。创新展会服务形式,加快展会数字化建设,完善展会数据系统,为参展商搭建海量、多元和集展示、交易、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网上展会新平台。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主题和战略任务。

作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每年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走出了一条“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届文博会继续坚持将引领和推动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精心谋划、多措并举,重点从以下方面服务全国文化产业发展:

聚焦龙头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招展组展中注重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推广全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企业30强等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重大平台、最新技术创新成果,彰显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热点、趋势与成就。聚焦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文化消费的责任担当。首次设置文旅融合·文化消费馆,组织国内知名文旅融合示范单位参展,展示各地促进文化消费的新举措及文化消费特色品牌。聚焦培育壮大国内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功能。通过强化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功能,全方位赋能我国文化制造和文化出口转型升级。聚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统筹”发展导向。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守文化产业正确价值导向不动摇。

今年,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创新发展的全新动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本届文博会将从三个方面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加强“面”上拓展。设置文化科技·数字创意馆,全面展示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文化和科技创新等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二是加强“线”上延伸。通过搭建线下与线上“双线”展示与交易平台,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向海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