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6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75%与2%,维持前值不变。
就在新一期MLF利率落地不久前,美联储也“官宣”了年内最后一次加息。中美货币政策轮番出台,将对经济与金融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加量续做MLF,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
Wind数据显示,本月MLF到期量为5000亿元,也就是说本月MLF为加量平价续做。
从量上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本月MLF加量续做,有助于遏制近期银行边际资金成本较快上升势头。继11月各类市场利率较快上行后,12月以来,在人民银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引导下,DR007均值已较11月同期有所回落,但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仍在大幅上行,其中12月13日升至2.755%,已高于2.75%的政策利率水平。
“通过加量续做MLF等方式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有助于控制市场利率上行势头,引导资金面继续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王青表示,同时也有助于直接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扭转10月和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势头。
从价上看,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本次MLF中标利率与此前持平,主要是考虑内外均衡问题。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考虑这一因素。
王青表示,虽然防疫政策调整后的一段时间内稳增长需求较高,但2023年消费反弹带动经济回升的大趋势已基本确定,这意味着当前下调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当前国内保持政策利率稳定,有助于稳定汇市预期,巩固人民币回稳势头,在全球汇市剧烈动荡过程中增强人民币汇率韧性。
美联储短期不会考虑降息
值得关注的是,本周也是2022年最后一个“超级央行周”: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多家央行将陆续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当地时间12月14日晚,美联储已率先打响“第一枪”,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50个基点到4.25%至4.50%之间。
与此前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相比,此次美联储明显放缓了加息步伐,这也符合市场一致预期。
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召开的货币政策新闻发布会上释放“鹰派信号”,再度向市场释放不确定性。鲍威尔表示,本轮加息周期美联储行动非常迅速,现在适当的做法是放慢加息步伐,也将使美联储更好地平衡风险。但美联储将坚定致力于将通胀率恢复至2%的目标,在确信美国通胀率向2%靠拢之前,不会降息。
美国劳工部12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美国通胀形势继续好转但仍处于高位,CPI同比上涨7.1%,涨幅较10月收窄0.6个百分点,是2021年12月以来最小同比涨幅。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6%,涨幅均较上月有所收窄。
“在本轮会议实现加息50个基点后,又发出鹰派言论,显然是不希望市场将加息幅度减缓看作美联储货币政策即将转向的信号。”植信投资研究院秘书长邓志超分析指出。
展望202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邓志超认为,关键变量还在通胀水平和失业率。预计美国通胀2023年将逐季走弱,下半年回落幅度较为明显;失业率2023年将有所上升,原因在于今年“工资-物价”螺旋和高利率抬高了企业成本,使得投资信心和意愿下降,岗位供给可能于2023年出现明显下滑。在此背景下,美联储2023年货币政策操作策略可能是加息终点不一定执行,但加息周期可能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