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在过去4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多种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为根本的一个因素是市场化改革。市场以价格为准绳,调动了各种因素的积极性,并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激发出了巨大的经济活力。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市场的作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国内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止,国外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识也没有达成一致。可以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一个值得深入辨析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永生教授的新书《市场经济与统一大市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其他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识认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
1978年,我国的GDP为3678.7亿元,2021年则达到了114.37万亿元,1978年GDP仅为2021年的零头。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是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那么,我国是如何取得这样辉煌的经济发展成绩的?
林永生在书中大致列出了国外学界对我国经济增长原因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或说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争驱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谜底在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效率提升;三是我国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和基本制度下,我国能够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有效作用相结合。
当然,上述三种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每种观点都在特定方面描述了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若进一步追溯就会发现,第三种观点更为全面,市场经济是基础,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才会引发竞争、激活经济主体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结果。国内的多数学者也基本上认同这种观点。
大体来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以下几种作用:一是纠正市场失灵,如负外部性、不平等加剧等;二是加强宏观调控,降低经济周期性波动;三是优化经济治理,世界银行认为,良好的治理是让市场更有效的国家制度供给的能力。当然,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持续演进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都在动态调整之中,如何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平衡是各经济体孜孜以求的目标。
国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认定
作为一个超大型开放经济体,我国与其他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定在彼此经济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地位成为突出问题,主要源自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WTO),GATT/WTO成员对进口自某特定国家的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便确定价格可比性,从而计算被调查国产品的倾销或补贴额度。2001年我国加入WTO签订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首次提及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了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但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不承认。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应在我国加入WTO15周年后停止对于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然而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依然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并频频借这个问题发难。当然,这里有我国市场经济与西方眼中市场经济不完全契合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在发挥作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更趋复杂,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戒备和敌意更浓,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掺杂了政治考量。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则要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清晰地传递出去。作者认为,对于部分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曲解,我们应该明确地解释,并对故意刁难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回击。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
任何经济制度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如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统制经济等。从这个角度看,观察市场经济的一个切入点,是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与什么社会制度相结合,而不是透过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来扭曲地分析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
为了展现我国市场化改革进展,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所编制的市场化指数,该指数由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金融参数合理化5个大指标,政府消费占GDP比重等36个子指标构成,结果显示,从1978年以来市场化指数逐渐提高,表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上升,市场化改革效果显著。
市场化改革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对于推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