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展馆正结束它的防疫使命,逐步回归会展功能。
12月11日下午,随着珠江医院医疗队接管的广州琶洲方舱医院D18号舱送走最后一批感染者,由广交会展馆改建而来的琶洲方舱医院迎来首支关舱的医疗队。
据《南方日报》,12月12日起,琶洲等方舱医院将陆续关闭,当天琶洲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从外贸风向标到方舱医院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简称“广交会展馆”)坐落于广州海珠琶洲岛,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展览中心之一,共分为A、B、C三个区域,并于2008年全面启用。
除了一年两季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广交会展馆亦承担着大部分重要展览,包括广州国际跨境电商博览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等,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展”和外贸“风向标”。
不过自疫情发生以来,广交会展馆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年4月,广州开始建设方舱医院,当时利用广交会展馆的5个展馆改建出琶洲方舱医院,能同时收纳3000多名新冠患者。
10月份以来广州疫情反复,在上述基础上,又新增了二期、三期、四期和中岱广场方舱医院。根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数据,截至11月23日,琶洲的广州方舱医院5个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并于次日交付使用,可提供床位37640个。
4月份建成的琶洲方舱医院又被称为“一期”,由会展中心A区改造而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为广州第一批次启用的方舱医院,于11月5日开始收治患者。
另外,方舱医院二期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由会展中心D区改造而成;三期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由会展中心C区改造而成;四期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由保利世界贸易中心博览馆改造而成。中岱广场方舱医院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由中岱广场1至3楼改造而成。
随着方舱医院从A区拓展至所有展馆,广交会展馆的会展业功能亦完全转变为防疫功能。
12月12日起,包括琶洲在内的方舱医院陆续关闭,部分“留守方舱”将转为亚定点收治医院,而广交会展馆也将恢复疫情前的角色,即重大展览的承办者。
“疫情期间广交会展览采取线上举办的方式,随着防控措施的调整,线下会展也将逐渐恢复。”广交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被疫情中断的展览
会展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和产业流通、促进国际流通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是也对外部环境有很强的敏感性。疫情发生以来,人流、物流受到重大影响,众多展会延期举办或直接取消。
“以前我们全年都是办展期,2020年以来,基本上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不能办展。”上述负责人提到。
数据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广州有112场展览延期或取消举办,涉及展览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当年广州重点场馆共举办展览575场,合计展览面积47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滑16.67%和54%。
一直到今年情况都没有好转。3月11日广州市会展业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通知表示即日起暂停广州市内所有展览活动。9月以后,广交会展馆的线下展会功能亦处于停滞中。
部分重要展览不得不延期举办。如原定于11月18日举行的2022第二十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于12月16日举行的2022广州国际电子及电器博览会等。
广交会等展览对广州的经济至关重要。2009年,中山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占广州GDP的4%,对零售、酒店、货运等都有着强大的溢出效应。
10月15日,最新的132届广交会继续由线上举行,这已经是广交会第六次“上云”。
尽管线上展会有参展商数量和展位空间不受限等优势,但缺乏线下体验感,洽谈效果大打折扣。
珠海市科力通电器有限公司是“老广交”,也参加了最新一次展会。其业务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每天至少要播三场直播才能覆盖不同地区的客户,但线上直播效果非常有限:“开展前三天每天都有三场直播,一场来了19人,另一场来了27人。”
她提到,虽然商品点击量大,但是转化情况并不理想,整体客流量没有上一届那么多,“春季的时候每天询盘的客户有10个左右,这一次每天也就2、3个。”
“当面沟通肯定比隔着屏幕好,产品看得见却摸不着是有所欠缺的。虽然有发邀请给老客户,但是国外客户对直播观看的方式还不是很适应,互动就更少了。”上述业务员表示。
对于广交会而言,直播尚未是主流形式。数据显示,第13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累计直播4.3万场次,超过35万人次线上观看直播。换算下来,每场直播观看人数不到9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线上会展难以实现线下强而有力的辐射经济拉动效应。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广交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达到1:13.6,在国际展览业中处于领先。除了全方位展示商品的功能属性,线下展会对物流运输、酒店、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链的拉动效应明显,这些都是线上展览难以企及的。
会展角色回归
12月以来,中国各地纷纷“外卷”出海,宁波、杭州、深圳、东莞等地纷纷包机出国,前往欧洲、东南亚地区国家参加展会抢订单,会展业打响经济复苏的“第一枪”。
而就广交会而言,其恢复线下展览对广州乃至全国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