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5%以上
时间:2022-12-07 00:00:00来自:中国证券网字号:T  T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据安徽省人民政府12月7日消息,《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印发。

《方案》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到2025年,安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5%以上;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

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3.1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

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左右,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方案》全文如下:

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全省碳达峰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先立后破,以结构调整为关键,全面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促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调整,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碳达峰基础支撑逐步夯实。

“十五五”期间,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居民生活绿色低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金融支持降碳、梯次有序碳达峰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

(一)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行动。

立足我省能源资源禀赋,统筹处理好控煤减煤和安全保供的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转型升级。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改扩建用煤项目严格实施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合理控制煤电利用小时数,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持续压减散煤消费。实施煤炭深加工战略,加大原煤入洗率和精煤产品开发力度,加强煤矿智能化建设。

2.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采煤沉陷区等未利用空间,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加快工业园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等屋顶光伏建设,有序推动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因地制宜推进“光伏+”项目。积极开发风电资源,在皖北平原、皖西南地区建设集中连片风电,持续推进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的分散式风电建设。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清洁供热、热电联产、生物天然气。在光伏、风电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3.推动油气高效利用。提高成品油供应保障能力,打通“北油南下”输送通道,提升管道输送比例。推动石油消费保持在合理区间,提升燃油油品利用效率。推进天然气入皖战略气源通道、省内天然气干支线管道建设,提高城镇天然气管道覆盖面。依托芜湖、滨海等LNG接收站,集中建设省级储备调峰设施。加快推进两淮煤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