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动员大会,确立了成都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和清晰路径。
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从主会场开至各区(市)县,包括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会。会场内外,一个共识已经形成:坚定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在做强城市发展核心优势中,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
成都提出,到2025年,将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制造强市前列,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到2035年,成都将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新体系,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战略基地。
制造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了“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在这个榜单中,成都位居全国第9位,处于制造业扩张期城市。
在此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发布了《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名列其中。截至目前,成都已经有3个制造业集群位列“国家级”,在拥有3个及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的城市中,成都是唯一的中西部城市。
这可能与外界对成都的传统印象不太一样,很多人会认为,成都是一座悠闲舒适的消费型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并不强,但是,在这些榜单中,成都却力压一些传统的工业重镇,跻身全国前列。
实际上,建国之初,成都确实是消费型城市,并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但是,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成都的工业体系和城市经历了巨大的转型。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具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城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特色比较明显——以电子工业、机电等为代表,而不是以重工业见长。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民营经济蓬勃生长,成都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成都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大量制造产业,融入到世界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当中。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制造产业演进的代表。在2008年,电子信息成为成都首个千亿产业,2020年,其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用了12年时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从千亿产业跃升为万亿产业。
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仅规上企业数量就已超过1400户,从业人员超过60万,英特尔、IBM、戴尔、华为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相继落户,很多大企业在成都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成都最核心的动力就是产业发展成功,电子信息成长为万亿级产业,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均有万亿级潜力,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正是成都市的建圈强链,持续推动了产业的扩容升级。
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3754家,是2012年的1.2倍;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16451.7亿元,是2012年的2.2倍。
其中,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充分凸显,五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3.9%,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6.2%提升至38.3%。
经过从无到有、从跟随到创新的跨越发展,目前,成都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全国共41个)、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制造强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11月18日召开的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表示,中国制造的良好表现,其中可以看到成都制造的影子。这里有很多的成绩有成都制造的贡献,成都制造的因素也很明显。
屈贤明表示,“成都是一个十分安逸,人们向往的美好城市。成都是一座充满活力、欣欣向荣、迅速崛起的制造业重镇。”在制造强市的建设当中,成都应该利用有利的机遇,打造一个在世界有影响力、优势特色鲜明、新兴的制造强市。
国家战略带来后发优势
今年7月7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与TCL集团签署“西部智能制造基地和欧亚供应链中心项目”的投资协议,这是继TCL出口加工制造项目落户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后与成都青白江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本次签约的TCL集团西部智能制造基地和欧亚供应链中心项目,包含智能终端产品欧亚出口智造基地、精密电路主控板出口制造中心、泛欧泛亚智能集配中心、智能终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欧亚出口产品研发中心几大板块。
不只TCL,家电巨头康佳集团也于2019年底落户成都。成都康佳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2020年3月31日首条生产线投产,此后不到3个月,成都康佳首批10万台彩电顺利下线,实现达能满产,至今成都康佳已经有4个生产线。
目前,成都青白江区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优势,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聚集了成都康佳、TCL等一大批智能电器(家电)进出口加工项目和配套企业,为建设中国西部智能电器(家电)出口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与20多年前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长虹等四川省内制造企业纷纷到沿海去建设生产基地,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