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通讯社9日专讯》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增速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增2.4%,增速创今年5月以来五个月新低。10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3%,上月为同比涨0.9%,跌幅略少于市场预期的1.6%,为2020年12月以来首录收缩,且跌幅为2020年11月以来最大。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10月CPI同比涨幅放缓除高基数效应外,主要受国庆长假后消费需求回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幅回落较多,结构性通胀压力仍属温和且处于可控范围。核心CPI持续趋软,说明社会有效需求仍在弱修复阶段,有效需求相较生产端而言仍偏弱,供需不平衡态势与内外部风险有可能带来通缩压力。
*核心CPI偏弱PPI收缩,现结构性通缩若干特徵*
报告认为,从CPI和PPI的综合走势来看,短期内仍不存在通缩风险,但剔除高基数效应、翘尾因素之外,核心CPI偏弱、PPI同比下行至负区间,依然显示出结构性通缩的若干特徵,体现的是国内消费需求仍偏弱、内部供大于求叠加海外需求疲软。
值得关注的是,美元持续处于高位与全球经济衰退、需求疲软的隐忧浮现,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下行压力,这对国内避免通缩来说并非有利。内需不足仍是制约当前中国经济短期复苏、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