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下称“世赛”)特别赛已经赛程过半。精细木工、抹灰与隔墙系统、移动应用开发、3D数字游戏艺术、云计算……在已经完赛的27个项目上,中国代表团的年轻选手们在包括上述项目在内的15个领域中斩获金牌。
“我需要在规定的4天共22个小时内,利用现场提供的设备材料,完成杆件制作、榫卯连接、拼装、打磨和装配,最终完成作品。”已经于10月30日返沪的上海选手邵茹鹏是一位“00后”选手,他在精细木工项目中获得了金牌。由于比赛在瑞士进行,语言环境、项目规则上并不占优势,“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的技能基本功、训练熟练度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邵茹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赛场回归后,今后会以“教练”的新身份投入其所在的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国家世赛训练基地)工作中,“我将在学校带教精细木工领域的6至8名学员,争取通过自身技能的传授,为国家输送更多这一领域技能人才。”
提质升级的中国经济需要优秀的职业人才。此前,《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下称《调查研究》)中提到,世赛选手获奖后留校任教或在工作单位任教的比例达73%;而部分选手则选择成为创业者。
作为职业技能领域的最高荣誉,世赛背后的人才职业规划、就业前景等,也是选手、教练等关心的共同话题。
代表世界最高水准
精细木工的最高水准如何体现?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副校长项国平表示,一方面是投影放样,这需要选手把图板上的线精准投放到杆件上,如果绘图不精细做出来拼接就会有缝;另一方面则是榫接加工,“裁判会用0.2毫米和0.4毫米的插片(塞尺)进行裁判,如果插进去了,那就表示这个缝大于0.2毫米,超过0.2毫米要扣分,超过0.4毫米就直接不得分了。”
邵茹鹏说,在精细木工项目中,加工榫接处是其中一个技术难点。此外,各个杆件之间的精确装配是否顺畅,装配完成后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等都需要考虑在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复训练,以达到世界级的顶尖水准。”
本次世赛上,中国选手获得了在精细木工、家具制作与木工项目上2金1优胜的好结果,世界级水准的意义何在?
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国际裁判、中国专家组组长,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余继宏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指导团队、选手都较好地掌握了木工领域的技术规则和训练要求;随着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全面融入世赛,在全球范围内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从生产制造层面来说,中国的家具制造、木构建筑、木制品加工、房屋装修等木工相关行业,也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处于世界的第一梯队。”余继宏说。
木工领域选手的职业发展前景如何?余继宏表示,产业升级转型下诸如高品质的家具设计与定制、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建造与装修等,都需要更多掌握高技能的现代工匠去满足。
对于世赛木工选手在就业领域的发展,余继宏则表示,第一,优秀选手会进入地方乃至国家世界技能大赛的训练体系,后续担任未来各个省或者是国家集训队队员的指导教练或陪练,继续服务于中国的世界技能大赛的竞赛体系。
第二,余继宏称,部分选手可以自己开设工作室、创意木工坊等,以现代木工技能服务于社会经济。
第三,由于选手们都很年轻,为了高水平的训练放弃了许多文化知识的学习,建议可以继续深造,争取通过理论、实践等多方面提升为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储备更多力量。
技能促进“科教研”协同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世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勇夺金牌的浙江小伙马宏达也是一位“00后”小伙,“此次比赛中,最考验工艺和技巧的是要针对6毫米厚度的石膏板进行吊顶、装饰,这就要克服石膏板材料、弧度带来的挑战。”马宏达说,包括石膏板、龙骨等材料的使用数量需要在最初设计时定下,比赛时的使用数量如果超出原有设定的部分都会被裁判扣分。
与邵茹鹏有着类似经历的是,马宏达也有着对建筑工程领域的一腔热爱,“从技能角度来看,空间隔断讲究灵活性,而石膏吊顶则讲究艺术性,两者在现有的装饰、装修环境中缺一不可。”
马宏达称,长期以来,外界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学历、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偏见”,“我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职业教育、技能学习的闪光点,学一门手艺、精通一项技术也能成为世界冠军。”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主教练徐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世赛,前期专家和教练需要花一定的功夫去研究赛制、规则和国际标准,因此,一些国际上先进的新材料、新工艺就能及时被掌握,并融入现有的行业发展中去。这些都是不太被外界关注的。
而谈及马宏达的职业发展前景,徐震表示,马宏达可以将世赛中的技术经验带回来,并通过带教(教练)的方式传授给更多学员。另外,也可以将这些技术通过“教科研”协同方式转化成为课程、体系,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徐震也进一步表示,事实上,世赛所涉及的约60个参赛项目都涉及世界当下最具含金量的技能,也能为百姓、社会解决实际需求,除了他所带教的抹灰与隔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