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供应链转移?用底层逻辑看清真相!
时间:2022-11-02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全球变局的今天,供应链的话题被持续推向台前。

作为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中国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在多个制造业领域扮演主导角色。但在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摩擦不断的这几年,“供应链转移”的担忧却时常见诸报端。

这种担忧是否合理?中国供应链对于跨国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

近段时间,人们似乎经常在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外资企业和它们的供应链是否会选择其他方向?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很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人们对这个问题亦各有自己的看法──无论他们是否了解企业的运作,是否承担过企业管理层的责任,以及对中国和全球化有多少了解。他们的观点迥异,有人较乐观,有人较悲观,亦有人模棱两可。

全球秩序正在重整吗?

事实上,这个话题并非第一次见到。

在2020年第一季度,当时全球疫情刚刚爆发,情况严峻。美国和日本政府就已经提出要求并鼓励他们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回到他们各自的国家去。

同时,两国政府亦承诺他们将会提供财务支援,令这些企业的撤出更加容易。

在那个时候,海外的媒体上都充斥着相关报道,俨然一片山雨欲来之势──外资将大批撤离中国。

一些中国的智库和相关专家们亦纷纷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总的来说,相信外资和它们的供应链将要大幅撤离的占了大多数,当时整体氛围是比较消极的。

然而,当到了同年的第二和第三季度,中国的经济迅速反弹。人们好像就立刻忘记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尽管疫情严苛,外资及他们的供应链并未大幅撤离中国。

如今,这个问题又重新回到许多人以及企业的视线中。大家又都在问:外资是否会大幅撤离中国?而供应链是否亦会离开中国?

当然,今天的局势比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时的更为严峻和复杂。俄乌冲突、地缘政治、美欧经济困境都让大家格外担心。企业的CEO们在进行战略思考时要考虑的维度也变得更多了。

近期非常流行的说法或报道有两种。

第一,一部分外资会选择撤离中国,而另一部分会选择采取「中国+1」或「中国+2」的策略,即除了在中国,亦在其他一或两个地方建立生产能力。

第二,越南和印度俨然已经承担能够代替或者补充中国,作为跨国公司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

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报道,让大家感觉到这些趋势正在发展,并正处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

与此同时,不少人亦指出过去持续数十年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完结。

著名的资产管理跨国企业贝莱德集团(BlackRockInc.)的CEO劳伦斯·芬克(LaurenceD.Fink)于今年3月说过:「全球化已经结束」。

这种论调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仿佛这将是新秩序的开始。

跨国企业的考虑

事实是否将会这样发展下去呢?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与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管理者探讨和切磋有关他们的企业的重要战略问题。可以说是能够直接了解到企业管理者的倾向和心态。

根据这些企业管理者所问的问题和讨论的重点,可以看到他们考虑战略问题时真正的角度。

我的感受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所接触的跨国外资企业并没有哪一家因为近期的全球不确定性选择离开中国。

他们都知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市场的经营状况对它们全球业务的重要性,因此外资企业大幅度撤离中国的论调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当然,有些企业会进行业务调查,例如将某些表现欠佳的业务出售,但这是正常的运作行为,并不代表这些企业对中国整体有消极的看法。)

不过,有一部分跨国企业正在策划或者已经决定改变它们位于中国的总部的定位。

对于某些企业,位于中国的总部实际亦是亚太地区或非亚地区的总部。这些跨国企业中的一部分正在计划或者已经将位于中国的总部定位转型为只针对中国市场,而将亚太地区的总部另外设置于其他地方。

问题是,这是短期的举措,抑或是长期的部署?

换句话说,当将来情况有所改变的时候,这些企业会不会再次调整他们在这方面的部署?

第二,从供应链来说,外资企业们的确很关心供应链安全的问题。

主要受近期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不少企业的确在考虑和部署「中国+1」或「中国+2」的行动。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疫情爆发,许多生产和物流都被迫中断了。外资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警惕大幅度提高是合理的。

在企业管理术语来说,这是「业务连续性」(businesscontinuity)的考虑。

但随着疫情形势转变以及世界地缘政治的演变,企业们在战略和供应链安全方面的考虑是否会改变?抑或是继续沿着目前的思考方式去考虑和部署呢?

中国创新提供供应链优势

供应链的问题与行业是直接相关的。

例如肯德基的供应链,与化工行业、智能消费电子行业或汽车行业等不能直接比较。

总体来说,重要的区别因素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中国市场(和它衍生的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和数字化的参与程度、劳工的密集程度、不同地区之间货币的相对汇率、供应链环节内的相互依赖性和供应商集群的需要程度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