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县域城市正通过积极“进群入圈”等方式推动经济“腾飞”。图为县域经济“领头羊”昆山市城市风光。
“2019年,嘉善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后,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县域层面科学谋划、协调推进、系统深化,为国家战略下好‘先手棋’、打开‘突破口’。”
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省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表示,总投资132亿元的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已在嘉善落地。十年来,嘉善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8.6%和11%。
嘉善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正是长三角县域城市“蝶变”的缩影。在多家机构发布的全国百强县榜单中,来自长三角地区苏浙皖的百强县(市)席位数占据半壁江山,昆山、江阴等更成为全国县域城市发展的“领头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城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框架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承恩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找准自身定位、推进产业发展以及打造宜居宜业之地,对于县城等小城市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进群入圈
依靠地理优势,全力围绕上海市“做文章”成为昆山市逆袭的密码之一。
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在县域经济百强中,江苏省、浙江省分别占25席、18席。其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了前4名,分别是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而慈溪市、太仓市和海宁市等长三角地区县级市也位居前20名。
记者梳理昆山市等长三角地区百强县发展历史发现,依托上海市和杭州市等大城市,找准发展“坐标系”、积极“进群入圈”,成为长三角县域城市经济“腾飞”的密码之一。
连续18年占据全国百强榜首位置的昆山市最为典型。自上世纪80年代起,昆山开启了独特的“昆山之路”模式。经过40年的发展后,2021年,昆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8.06亿元,在位居县域经济百强榜首的同时,更是一举超过诸多地级市甚至部分省会城市。
依靠地理优势,全力围绕上海市“做文章”成为昆山市逆袭的密码之一。
“昆山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定拥护者、积极参与者和切实受益者,从‘星期天工程师’、合办联营企业,到抢抓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昆山市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上海市的溢出、辐射和带动。”昆山市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除昆山市外,浙江省海宁市和江苏省句容市等长三角地区小城市亦积极进群入圈,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公开信息显示,以皮革闻名天下的海宁市,早在2001年就开始启动实施“接沪融杭”战略,此后在2016年调整为“融杭接沪”。而随着杭海城际铁路的开通,海宁市出台了《杭海城际“科创走廊”规划》,加速开启融杭之旅。
无独有偶,依托跨城轨道交通谋求更进一步发展的还有句容市。相关信息显示,隶属于镇江市的句容市,正抢抓“加快推进宁句同城化”的重大机遇,全力“融入南京”。根据当地出台的《驻点南京招商工作方案》,“采取一个板块对接一个南京市辖区域的方式”,全方位分享南京市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角度而言,围绕在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事实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马承恩表示。赛迪顾问也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县域城市应“积极‘进群入圈’,重点对接外部区域网络的物流链、资金链、人才链,重新评估自身资源价值,整合区域一体化资源和机遇,进一步强化集聚效应”。
产业兴城
素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阴市,亦在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在进群入圈、找准发展坐标系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亦让长三角地区的县域城市打开了“致富门”。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外贸无疑是义乌市最主要的优势产业。公开数据显示,2012~2021年,义乌市进出口总额从590.8亿元跃升至3903亿元,其中,出口额从569.1亿元跃升至3659.1亿元,增长了5.4倍,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浙江全省八分之一、全国五十五分之一的出口额。
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到现在的“行销全球”,小商品外贸产业在助力经济腾飞的同时,义乌市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制造业竞争力,打造出了信息光电、汽车制造两大现代制造业集群。
今年9月,总投资约213亿元的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落子金华市下辖的义乌市。浙江当地媒体报道称,该项目计划总产能约50GWh,是义乌市也是金华市“史上制造业投资规模最大项目”。
在江苏省,素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阴市,亦在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我们的秘诀是,‘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