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清晨,在距离中国一万多公里的非洲国家几内亚,一名只有7个月大、在手术间等待手术的脑积水患儿,突然血氧饱和度迅速降低,随后心跳停止。
在抢救了30分钟依然没有恢复心跳、几内亚方医护准备放弃的时候,来自中国的护士赵钰、神经外科医生张国滨、麻醉科医生李学斌等几位医生并没有放弃,最终,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该患儿从死神手中被夺了回来。
而创造这个生命奇迹的,正是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自2022年3月4日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赴几内亚执行援非任务以来,这样惊心动魄的生命守护,在中国援建的中几友好医院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不仅如此,短短半年,医疗队各学科援助成果丰硕,喜讯频传,在神经外科、心内科、超声科、血管外科等领域开创了多项几内亚医学史上的第一。
“全体队员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和北京天坛医院的光荣传统,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坚决完成任务。”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郭伟日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几友好医院学科建设也颇有成效,其中导管室、神经医学中心、外科等学科的援建和急诊科的建章立制等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援非任务的开启并不容易,医疗队离开祖国时,正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处于高位,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国还是派出了一支由22名队员组成的强大队伍,执行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非任务。
这22名队员包括一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一名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卫生管理顾问,以及20名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天坛医院”)的医护人员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福祉,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卫生健康状况较为薄弱的非洲,是我国医疗援外的“主战场”。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援外医疗已走过59个春秋,为受援国家培养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其中,几内亚作为中国第一个建交的非洲国家,中国医疗援几历程也有54年之久。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在一批批中国医疗队接力援助下,几内亚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中国援建的中几友好医院,在中几两国共同努力下,从10年前仅有建筑,到如今趋于发展成熟,已建设成为几内亚医疗水平最好的医院之一,中几两国的友谊、中几医疗合作通过中国医生不断续写出新篇章。
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肩负了哪些重要使命?在几内亚遇到了什么样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发挥北京天坛医院的学科优势?日前,郭伟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推动神经学科、心内科、骨科、普外科等多学科建设
我们此次的任务,一方面是帮助医院建设导管室,开展心脏介入治疗,这是此次援非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经营报》: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包含哪些队员?医疗队整体有什么特点?
郭伟: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共有22名队员,其中有2名队员分别来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他们负责开展卫生政策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工作。
其他20名队员均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包括医生、护士、后勤、财务等人员,是一个强大的团队。
其中,医疗团队来自神经学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骨外科、血管外科、中医科、放射科等15个临床专业的医疗队成员,将在中几友好医院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医疗队的人员组成,也突出了北京天坛医院的诊疗特色,比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学科都有特别强有力的专家保障。
从年龄来看,第29批医疗队队员整体还是比较年轻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这些队员都是第一次执行援非任务,所以对大家来说,气候、人文环境、宗教习俗,包括工作的环境都非常具有挑战性。
《中国经营报》:这次医疗队肩负了哪些重要使命?
郭伟:从今年3月份开始,医疗队在几内亚的医疗援助任务将持续18个月,除了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外,还将承担推进中几友好医院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等任务。
中几友好医院是我国全资建设的医院,2012年医院一期工程交付使用时,北京天坛医院组成的中国第22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就曾首批进驻。目前医院的二期工程即将完工,在一期基础上又增加了床位和医疗设施。
我们此次的任务,一方面是帮助医院建设导管室,开展心脏介入治疗,这是此次援非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技术在我国已经比较成熟,我们需要帮助当地的医生把这项工作开展好。另一个重点任务,是我们要在既往神经疾病中心已开展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努力,把神经疾病中心建设好。
实际上,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国内也提出了“脑心同治”的先进理念,结合这两个学科优势,我们将帮助医院建立一个“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
《中国经营报》:你曾表示“特别想把中几友好医院急诊科做成几内亚急诊医疗的标杆”。目前急诊科的整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