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GDP能耗十年下降两成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低碳"出圈 成都的生态大城打造之路
时间:2022-10-31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并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何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在这方面,成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10年来,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40.33%;另一方面,成都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光伏、氢能、动力电池等低碳产业快速崛起,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成为发展主流。

第一太平戴维斯深度参与了成都部分公园的改造工作,该公司华西区策略顾问部高级董事张晓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的目标是建设“人—城—境—业”高度统一的公园城市,这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城市的发展、环境的打造,也要聚集和发展产业,这四个方面对成都来说同等重要。

“家门口”的大自然

从市中心往外开车25分钟,就可以看到自由飞翔的珍稀鸟类,在超大型城市,这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但成都已经让这样的场景成为了现实。在成都的北湖生态公园的观鸟世界,不仅能看到常见鸟类野生白鹭、灰鹭、野鸭子,也能观察到稀有的黑顶鹤、白鹤等。北湖生态公园目前已经成为一些过冬候鸟的栖息和繁衍地,也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前来打卡。

北湖生态公园这样适宜野生鸟类生存的生态,得益于2012年开始的改造。在2009年之前,这里有农家乐红极一时,但因缺乏管理,导致水生态被破坏。2010年,北湖生态公园闭园,开始了为期8年的水质沉淀。在水质达标后,2018年在原有基础上对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三区八景”,并配套建设健身设施、公厕、驿站、休闲广场、人行景观天桥、停车场等设施。

经过改造,核心区绿地及配套占地面积扩大到740亩,水体面积约458亩。公园里不仅可以休闲观光,还有露营地、儿童沙池、亲子餐厅等供市民使用。

成都兴华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全程参与了北湖生态公园的改造,该公司策划部部长朱成功告诉记者,随着北湖生态公园进一步改造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北湖生态公园逐步成为成都市民周末游憩的首选地,各式房车、露营爱好者、鸟类摄影者络绎不绝,让北湖生态公园人气不断上涨,也成为各类大型活动的重要举办地,现在的节假日及周末公园人流能达到2万~3万人次/天。

北湖生态公园的改造,只是成都近年来生态打造的一个缩影。成都通过环城绿道将生态公园、绿地串联了起来。过去5年,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新增公园面积达6.5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在环城绿道上骑行,已经成为成都市民周末出游的“绿色”选项。

如今,成都已经拥有自然保护地2类(国家公园、自然公园)6处,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0.5%。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随后发布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提到,将以建圈强链理念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成势发展,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天蓝、水清、土净、无废的美丽蓉城。

全方位减碳之旅

每个月的5日,是成都的“绿色低碳出行日”,当日乘坐公共交通能够享受票价优惠,不少市民积极参与低碳出行。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的85.3万辆共享单车,日均骑行达到约220万人次,“蓉e行”平台累计引导超58.5万人次主动停驶私家车。

成都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558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今年上半年,又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路11条,完成50个地铁站出入口周边50米范围内公交站优化配置,让公交和地铁的换乘更加无缝高效融合。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交通距离远、通勤时间长的问题,成都引进了城市建设TOD模式,在节约通勤时间的同时,还减少了碳排放。另外,成都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今年上半年开工老旧院落改造项目436个,打造“金角银边”,最大程度上减少大拆大建。成都一直在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将民用建筑平均节能率要求提高到72%,今年上半年节能改造既有公共建筑28.7万平方米,全市有111个楼宇获得了全球绿色建筑LEED认证。

除了交通、建筑之外,成都的能源系统也在升级。彭州燃气调峰电站、大邑崇州抽水蓄能电站、团结水利枢纽等重大能源项目有序推进,电化学储能应用示范和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进展顺利,全市清洁能源占比已经提升至62.6%。

通过技术研发的方式来减少碳排放,也逐渐成为成都的优势。目前,成都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挂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实施科技治气领域科技研发项目“揭榜挂帅”,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氢能研发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今年上半年,7项技术工艺成功进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成都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