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近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十部门印发《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专项推进方案》(后简称《方案》),从强化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应对、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
《方案》明确,到2025年,乡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二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三项即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其中涉及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等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确保农村居民供水质与量是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确保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强化农村防汛抗旱韧性建设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兼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国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大,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水平也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社会发展比较高的地区,农村的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力就比较强。2021年底,江苏省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已达99%以上,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赵霞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增多,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带来挑战,尤其是近两年来,雨带逐渐北移。同时伴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和疫情带来的物流瓶颈,全球粮食危机将更加严重。
在农村区域发展差异、自然和社会因素变化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新要求等背景下,为进一步强化农村防汛抗旱,《方案》提出三方面具体任务。
一是强化防洪工程建设。以防范水库垮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等风险为重点,强化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存量隐患,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等。
二是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因地制宜推进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加快水源工程供水管网渠系向乡村延伸、向灌区覆盖。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着力解决好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因地制宜实施当家塘、储水窖等农村小型水源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等。
三是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应对,包括前期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统筹运用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各类骨干水利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各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做好天气、雨水情、土壤墒情等的实时监测、预报和预警,组织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应对等。
翟国方表示,干旱和洪涝灾害是极端气候现象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要减少这样的负面影响,就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强化农村防汛抗旱的综合能力,也就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韧性建设。农村防汛抗旱的韧性建设,既包括强化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加强水旱灾害防御技术研发等工程性措施,也包括国土空间的规划整治、农村生态系统的优化、农村居民水安全风险意识的提升以及旱灾、水灾等保险制度和产品的完善等等。
另外,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加强农村的防汛抗旱能力,还应继续加强道路,尤其是山区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建设水利工程所需的设备和建筑材料道路运输。
针对气候变化,赵霞认为,雨带逐渐北移,“北涝南旱”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北方要加强高标准防洪工程建设,储备充足防涝抗涝物资,全面疏通排灌沟渠,加强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确保暴雨、洪水环境下农田排水顺畅。南方要加强水资源开源节流科学灌溉工作,充分调动和利用水库、坑塘中的水源,在有条件的地方,打井抽水,浇地抗旱尽可能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前述水利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城乡供水存在差异。城市建设规划、居民居住都相对集中,依靠大型水厂和大型管线供水,保障率高、水质好、人均投资量相对小。与之相对,农村面积广,地形地貌复杂,居住分散,部分地区水质不达标,高山峡谷地区供水管线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
针对农村地区特点,《方案》提出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优先利用大中型水库和引调水等骨干水源作为农村供水水源,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由城镇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实施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管网和设施。因地制宜推进供水入户,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推进消防取水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