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城市竞争中,不少地方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方向之一,不断争抢科技资源、创新产业与高素质人口。
陕西省科研基础雄厚,但是陕西很多高校和科研所的高价值专利处于“沉睡”状态,没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此,陕西省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自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陕西省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致力将秦创原打造成为陕西省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陕西省各个市也都深度融入秦创原,着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抢占区域发展先机。
与此同时,陕西省国资委引导省属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引领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已有16户省属工业类企业进驻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
创新驱动
从诞生之日起,秦创原就肩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重大使命。
作为科教大省,陕西科研基础雄厚,拥有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300多家国家级园区平台、70多个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以及上百万专业技术人才。
但是,如何发挥这种优势,让科研接地气,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从“科教大省”转身为“科技强省”,是陕西省一直着力破解的关键课题。
在此背景下,秦创原就这样应运而生。2021年,陕西省高规格启动建设秦创原,从诞生之日起,秦创原就肩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重大使命,承担着打通科技创新工作“最后一公里”堵点的重要作用。
如何建设秦创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围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主线,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突出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
同时,陕西省也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3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壮大,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动秦创原建设,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对秦创原总平台建设、双链融合发展等进行了总体部署,同时制定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秦创原创新区平台建设政策包(总窗口)》《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提升全省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扎实推进秦创原建设。
随着秦创原建设推向深入,陕西省校地校企合作更加紧密,科研成果转化“堵点”逐一打破,科教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借力秦创原
随着秦创原建设的加快,陕西省各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协同推进政策。
“秦创原不仅仅是西咸新区的,也不仅仅是西安市的。它是全省的共享平台,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从整个陕西省层面来讲,陕西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建设,那么各地如何借力秦创原,抢占区域发展先机?
记者了解到,随着秦创原建设的加快,陕西省各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协同推进政策。
陕西省会城市西安,提出构建秦创原“一总两带”格局,依托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秦创原总窗口;以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以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航空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统筹全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咸阳市以秦创原建设为支撑,打造咸阳核心区“窗口”及“两链”深度融合示范区,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先行提出西安咸阳科创大走廊的规划理念,促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形成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多点支撑格局。
宝鸡市主动对接秦创原总平台,加快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先后出台了《宝鸡市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助力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宝鸡)政策包》等政策措施,还引导中小微企业对接“秦创原”研发平台,开展联合攻关。
渭南市启动建设了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到2025年,渭南市将建成涉农双创服务平台10个以上,重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15个以上,攻克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30个以上,转化推广重大农业科技成果5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100家以上,涉农创新创业基金规模超过5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此外,汉中、商洛、榆林、安康、铜川等市,纷纷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