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9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电视剧〈麓山之歌〉:奏响大国重工的热血乐章》的报道。
智能时代浪潮下,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装备制造业,是坚守实业还是脱实向虚?困顿之中找寻出路,是自强自立还是仰仗他人?近日收官的重工业题材电视剧《麓山之歌》,凭借新颖扎实的题材故事、工业美学的视觉表达和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在热播剧的激烈竞争中突破重围,领跑“主旋律”赛道。
自8月19日播出以来,由杨烁、侯勇、焦俊艳等主演的《麓山之歌》收视率、市占率在人民收视榜、CSM、酷云等众多榜单上多日蝉联首位。网播热度方面,该剧在近期播出的国产剧中,也获得了高口碑评价。
一部冷门工业题材的剧集,何以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达成共情?
硬核工业与温暖烟火气的交响
故事开篇,工程机械行业迎来凛冬,有着超过70年历史的龙头国企“麓山重工”经营连续断崖式下滑。至暗时刻,企业面临被退市风险,董事长方锐舟决意推行“重工换金融”重组计划,转向金融赛道为企业“续命”。
然而,一旦削弱重工主业,则意味着集团内超6000名工人、产业上下游相关联企业的近万名职工都将面临转岗或下岗。与此同时,由科研人员卫丞负责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麓山一号”项目,也因科研经费的暂停支付而危在旦夕。
一把焊枪、一副面罩,焦俊艳饰演的金燕子在四溅的焊花中亮相。丝毫不在乎被焊花烫伤的她,是麓山重工一名技术过硬的精英焊工。金燕子勤奋好学,一直以戴上代表高级管理者的“白头盔”、成为大工匠为职业目标。
内忧外患中,麓山重工能否逆风而上?在各种戏剧冲突中,剧情围绕企业家、科研人员、工匠三个维度铺开:企业家在企业和员工命运之间,不断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科研人员面对国际行业巨头的围猎时,坚持将能够摆脱“卡脖子”限制的项目留给国内;一代代工匠不断精进手艺,以匠人之心,铸大国重器……
伴随着张弛有度的戏剧节奏,站在发展和命运十字路口的麓山重工,直面困境、坚守主业,勇于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争锋,再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从谷底到站上潮头的波澜历史。
“回望我国电视剧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工业题材电视剧非常盛行,影响了中国很多观众。”正如《麓山之歌》总导演毛卫宁所言,以《赤橙黄绿青蓝紫》《车间主任》等为代表的工业题材影视作品,曾有过辉煌历史。但随着国产剧的迅速转型,青春、都市、古装等题材席卷市场,曾经的热门题材逐渐褪去热潮,近二十年来,除少数作品外,工业题材少人问津。
作为国家的“钢铁脊梁”,工业不仅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也与民生脉脉相通。人们走过的桥、乘过的车、用过的电……追本溯源,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然而,民族工业披荆斩棘的铿锵步履,全国超2亿技能劳动者、超6000万高技能人才的故事,制造业“涅槃重生”的时代答卷,却缺少荧屏上浓墨重彩的书写。
“咱们工人有力量,更有知识!”重工制造业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麓山之歌》的诞生,不仅是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回归,更是一次将镜头对准工人、工业和工厂,书写时代荣光的创新叙事。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同频共振中,一卷兼容工业硬核与人间烟火气的创业史,在剧集中徐徐展开。
在“工业美学”和生活质感中构建共情
镜头扫过高耸林立、钢铁森林般的重型机械装备;车间里,工人正从容不迫地操纵着庞大的机器;智能化机械设备以极其灵巧的姿态运行着……创作人员丝毫不吝啬于对机械运作过程、操作的细节特写,大量充满力量和动感的工业美学画面,呈现出重工智造之美。
“一提起工厂,大家可能会想到巨大的厂房和铁水、油炉,宛如万马奔腾的巨型机器,操劳的工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工业发展已经非常现代了。”毛卫宁表示,过去是工人造机器,现在是机器造机器,希望观众能在浑厚大气的视觉冲击下,领略到现代工业之美。
用艺术的手法拍工业,镜头下的机械装备并不显得冰冷无情——当身材娇小的金燕子坐在“庞然大物”的驾驶室内,轻松操控偌大的装备时,技术进步释放的强大张力和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盈着智能制造时代人机关系的和谐与温馨。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场景,打造重工业题材的粗粝感与厚重感,创作团队在创作初期深入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国铁建等行业领先企业,观摩车间、探访前沿实验室,在与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交流中,获得了不少鲜活事迹和真实原型。
“在大雨中撑着伞对话的一场戏就是如此。”毛卫宁介绍,这场对企业命运极为关键的一场戏,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们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这一事件,基于真实性和个性化的原则塑造了角色,希望个性化的人物和戏剧性的情节,能抓住观众。”
“在饰演工人之前,先让自己成为工人。”筹备期间,剧组还组织演员换上工装、深入车间,向工人拜师学艺。在拍摄前,金燕子的饰演者焦俊艳学会了电焊、开挖掘机。她的脸部在练习焊接时被灼伤,而为了表现“工匠之美”,造型部门也保留了这一“瑕疵”。
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