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
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横琴方案》)的发布为粤澳合作开发横琴按下快进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即将迎来挂牌一周年,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下,合作区产业发展迅速,规则衔接不断突破。
9月13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主任、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横琴总体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修编工作即将完成,很快将提交至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总体修编主要涉及空间、土地使用、产业发展、民生、生态及文化等一系列工作。
广东省委横琴工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府横琴办主任、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聂新平表示,目前合作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简明高效的规则制度,融合双方优势,让合作区既有效率又有规则,能够更加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一年来,粤澳双方凝心聚力,琴澳一体化发展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实体登记占比提升至近30%
“合作区成立至今,实体登记由原来占比13%到现在已经接近30%,有关鼓励实体办公、上岛办公的措施逐步见效。我们还公布了集成电路、金融措施和鼓励有关澳门企业来横琴发展的政策措施。”李伟农透露,上半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超30%。
实际上,合作区通过衔接澳门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建设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已经集聚芯耀辉、集创北方等一批知名芯片企业落户合作区。
这只是合作区“脱虚向实”成效的初步显现,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的一个小小缩影。合作区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合作区GDP为223.93亿元,同比增长2.5%;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27亿元,同比增长2.2%。合作区商事服务局数据显示,合作区成立以来新设立企业4298户,其中澳资企业新增705户,较合作区成立时增长8.3%,累计已突破5000户。
“在合作区工作生活的澳门居民大幅增加是我们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还是要大力发展合作区的‘四新产业’,即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和现代金融,推动产业实体化运营,为澳门居民,特别是澳门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聂新平说。
据了解,目前合作区正积极推进一批与合作区产业发展相适配的政策措施出台,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引领型企业实质性运营发展扶持办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关于支持澳资企业发展的扶持办法》两项专项政策。另外,将出台一批科技创新、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等三年行动计划和政策,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在李伟农看来,为澳门居民在合作区就业提供跟澳门趋同的税负机制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双15%”政策是合作区成立后首批落地的税收政策,亦是企业和人才集聚的密码之一。《横琴方案》明确,对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我们初步测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涉及的减收接近20亿元,但有关措施将会为产业和人才聚集开拓新空间。”李伟农表示,双15%政策不会影响合作区民生服务以及其他重大项目方面的投资。
据合作区财政局统计,自去年9月17日合作区揭牌至今年8月底,合作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93.55亿元,九项民生支出71.7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6.7%。
种种举措正为合作区开拓新业态保驾护航。以元宇宙产业为例,今年以来,合作区在元宇宙产业布局方面动作频频,成立了元宇宙产业发展专班,将研究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元宇宙产业促进办法》,打造全国首个元宇宙开放创新试验区。
聂新平告诉记者,合作区发展“四新产业”,不能在传统赛道上去竞争,为此希望通过元宇宙把合作区的“四新产业”拉到新赛道上,实现新的发展。而合作区发展元宇宙产业具备包括政策、开放、场景以及技术等四个独特优势。
“对合作区来说,要发展‘四新产业’,要实现创新要素明显集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人才。未来希望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来到合作区发展。目前合作区正精准对接澳门的优才计划,推出了‘琴澳跨境人才工程’,利用澳门高校等平台吸引国际海外各种肤色的人才到澳门居住,在澳门进行科研,在合作区进行转化,在合作区工作,精准地来链接全球的高级人才。”聂新平说。
聂新平透露,合作区将制定专项的人才政策,推出海外人才专项资金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对于海外人才到澳门落户,合作区相应地会提供“安家费”、“落地费”和“科研平台启动费”;在合作区进行成果转化,将提供相应的投资基金支持,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服务,并提供海外人才创业园等一些空间载体。
琴澳已建立系列简明高效规则制度
《横琴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在该新体制下,推进粤澳机制对接、规则衔接成为了合作区发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