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信号显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市场化探索正处于关键进阶期。
多家金融机构选择在近期举办的2022年服贸会金融展这一窗口,披露试点数字人民币业务的最新业务进展。相较此前一年,机构数字人民币业务新客户拓展持续发力,并在生态建设、场景拓新、技术跃升上出现密集突破。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几个月来,全国各试点地区已经组织了超过7轮数字人民币红包派发,总金额超过2亿元,超过了过去两年数字人民币红包推广的总和。另一个需要关注的信号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高层近期的一系列发言和业务重心均指向数字人民币搭载智能合约技术后的场景应用创新。
历经近三年试点,在完成规模化和一定的覆盖率后,创新应用的突破、开放生态的进一步构建,以及受理标准的统一,正在成为数字人民币下一阶段的发展关键。
软钱包迭代硬钱包加速
在软钱包建设方面,数字人民币APP持续进行功能、体验优化。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深入,硬钱包产业亦在加速。
用数字人民币抓娃娃、抽盲盒、购物、生活缴费、扫码骑行……不久前落幕的2022年服贸会金融展上,数字人民币继续独占C位。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行以及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运营机构均集中展示了其在数字人民币业务上的最新进度。
记者注意到,工商银行推出智能合约平台、乡村振兴、物联网融合产品以及新款硬钱包等;农业银行亮出硬钱包、防疫桩等数字人民币产品;中国银行发布6个维度的数字人民币生态家族,并与美团联合发布了首款面向大众流通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产品——低碳卡硬件钱包;建设银行重点展示硬件钱包、数字人民币IP形象以及双离线支付场景互动;邮储银行侧重特色应用场景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参与数字人民币运营的银行开放了个人申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虽然各家申领方式不太一样,但均无门槛,无需付费。
《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数字人民币钱包可分为软、硬两种形式,其中软钱包即数字人民币APP;硬钱包可嵌入各类实物载体,呈现的形式多样(标准IC卡、智能手表手环、数字工牌、智慧学生证、电子老年证)。与软钱包相比,硬钱包能够弥合老年人、少年儿童等人群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也是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便捷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深入,硬钱包产业正在加速。记者查阅多家机构招标信息发现,今年6月,中移金科披露拟采购40000台超级SIM硬钱包设备;7月,中国银行披露拟采购7000张集员工卡、工会卡、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带有工会活动打卡功能、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的员工卡;8月,邮储银行采购5.75万张数字人民币准账户硬钱包。
事实上,无论是银行卡、社保卡还是交通卡,未来都有可能成为数字人民币的联合载体。《报告》显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芯片主要供应商包括华大电子和紫光国微,卡片制造商则包括楚天龙、恒宝、天喻信息、东信和平等传统卡商。受理数字人民币的终端设备主要包括扫码设备、POS机、自助收银终端、ATM机等,包括新国都、新大陆、证通电子、广电运通等厂商,均在今年以来加大了参与力度。
在软钱包的建设方面,数字人民币APP则持续进行功能、体验优化。
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底和9月初,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密集更新。8月底的升级内容主要为“钱包添加银行卡,随用随充更便捷”。具体来看,数字人民币钱包在已关联银行卡的情况下,付款遇到余额不足时,将自动从已关联银行卡充钱至钱包并完成支付,充钱金额为当笔支付需补足部分。
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该升级将有效提升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使用体验,扫清由于数字人民币账户“不生息”对于用户使用的障碍——用户既能享受银行账户计息,又能避免数字人民币支付时余额不足。
而数字人民币APP9月6日刚刚进行的最新一次升级则新增了“元管家”服务。该功能是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一项预付消费资金管理服务,预付消费资金将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由运营机构管理,在用户实际完成消费后划转给商户。
此外,由数研所设计的数字人民币IP“圆圆”也首次公开。据记者向相关方了解,该IP形象通过数研所授权,各家运营机构可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熊猫化、机器人化等,形成多样化的数字人民币周边,显示出数字人民币的市场化营销和大众心智塑造进入新阶段。
智能合约技术撬动应用创新
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是其最大优势,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优点,有利于发挥货币职能。
试点规模不断扩容、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当下,如何在市场应用和技术创新中不断深化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相对于同年的6月份,试点场景的增长率高达512.2%。
记者梳理8月央行及各地分支行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内容发现,关于央行对试点地区下半年数字人民币重点工作的部署,主要集中于“扩大试点”“创新应用”等提法。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