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波奥克斯家电集团的姜山制造基地,一台台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在流水线上作业。只要不到1分钟的时间,这条流水线就可以完成注塑、保压、冷却、开模、顶出与取件等生产步骤,将一个个小颗粒原料变成规整的空调外壳组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站在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一线工人已寥寥无几,现场除了能够听到注塑机、烫印机与流水线体发出阵阵作业声外,能够看见的也仅有设备显示屏和生产状态的识别灯发出的荧荧光亮。“这里也被称为‘黑灯工厂’。”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当前在宁波,奥克斯正在打造的“黑灯工厂”并非只是个例。
“随着制造业企业减员、降本、增效、提质需求的日益迫切,智能化改造已成为企业亟须面对的必答题。”宁波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正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培育为引领,深入探索企业形态重构、制造方式创新、要素资源重组,全方位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
公开信息显示,“十三五”期间,宁波共有7942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761个。在此基础上,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结果明显。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865亿元,稳居浙江第一,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跃居全国城市第七。
近日发布的《2021年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宁波累计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3家,数量居国内城市首位。“十四五”时期,作为单项冠军第一城的宁波,瞄准全球制造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提出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锚定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从制造业大市迈向制造业强市,产业智能化改造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多年,宁波实现这一发展成果的核心路径与模式是怎样的?面对未来,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核心动能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多家宁波智能制造企业、采访了宁波经信局等相关产业管理部门,探寻宁波打造智能制造城市样本的关键所在。
从机器换人到未来工厂近日,浙江省经信厅正式公布了2022年浙江省第一批未来工厂名单。随着宁波普瑞均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与宁波博汇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告别试点头衔,宁波的未来工厂数量已达到6家。
202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未来工厂”的概念,意在融合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等应用场景,开展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创新,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和案例,从而带动更多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
在宁波,未来工厂的实现是一个不断通关升级的过程。
宁波市原副市长、宁波市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炳荣告诉记者,在宁波未来工厂队伍不断壮大的背后,回顾宁波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单个工位机器换人、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到打造数字化车间,从智能工厂到产业链智能联动的未来工厂的升级过程。
回顾2012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引导、激励制造工厂用机器替代简单、重复、高强度、高风险的岗位。至此,一场制造车间内的变革在浙江全省展开。
随着时间推移,机器换人解决的只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问题。2017年开始,宁波启动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和技术改造三年“两个全覆盖”行动,通过开展打造智能制造点线面模式,推动完成更高阶的智能化改造目标。
其核心做法是,在点上,鼓励企业针对关键生产工序和关键工艺环节开展机器换人;在线上,鼓励企业开展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在面上,不断引导与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
很快,在最初点线面分层级推进的模式下,智能化改造理念在宁波的企业间加速渗透并发挥出效应。
奥克斯家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实现“黑灯工厂”之前,姜山制造基地经历了从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到软件上的一系列革新。现在姜山制造基地D区的塑胶分厂,一块大屏能够实时更新车间生产的全景地图,总装工厂正通过MES信息化管理系统监控,对每个车间进行数据分析,机器利用率、废品率、产品合格率等数据一目了然。
博威合金的有色合金新材料数字化研发系统应用数据分析、仿真模拟、数字孪生等前沿数字化技术,打通了研发与制造的信息孤岛,实现了“研发-制造一体化”。
“以往做研发,研发工程师需反复查文献、做实验,一步步试错。数字化研发平台上线后,只需将有效合金数据导入平台并进行建模、分析,很快就能提出优化意见。”博威合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2017年至2019年,宁波累计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技改项目5450个。这些项目的实施使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1.4%,生产设备数控化率平均提高13%,产品生产周期平均缩短10.2%,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9.4%。
至此,宁波制造走向宁波智造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同时这也为未来工厂这一未来智能制造的关键工厂形态在宁波的培育与壮大提供了关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