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硕良言》身兼中央港澳工作小组组长的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上月31日透过视像出席香港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发表,对香港的「四点希望」,其中一点就是希望香港可以加强「人文交流」。这无疑使香港需要吸引境外人才汇聚一事,经已由香港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近年,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再加上,香港严格的入境隔离检疫措施,导致香港出现大规模的人才流失。虽然特区政府在上月初将原有「7+7」(7天指定酒店隔离加7天医学监察)的入境检疫安排放宽至「3+4」(3天指定酒店隔离加4天医学监察),而行政长官李家超亦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香港要「抢人才」,不过,现时「抢人才」一说,都只是「只闻楼梯响」,未有任何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出;反观香港的最主要竞争对手:「新加坡」,在争夺人才方面,明显是积极得多。
目前,新加坡除了全面放宽入境隔离检疫措施之馀,更在刚刚上月底推出「5年工作签证计划」,向固定月薪达三万新加坡元,或者,在新加坡创办或经营企业,并且聘请最少五名月薪达五千新加坡元本地雇员的人士,均可以获得为期五年的工作签证,其配遇亦可在新加坡工作。而在文化艺术、体育、科学与科技,与及学术上有卓越个人成就,即使固定月薪未达三万新加坡元,亦可参与有关计划。
毫无疑问,香港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会,本身对世界各地的人才以言,均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香港在面对新加坡的步步进逼时,我们真的不能在固步自封,盲目迷信一旦香港能够全面放宽入境隔离检疫措施,全面对外通关时,人才就会自自然然重新回到香港。因此,特区政府有需要制定更全面及进取的吸引境外人才政策,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地位。
香港随著人口老化,劳动力出现短缺,再加上,香港需要发展新的产业,与及,持续维持原有支柱产业的优势。香港现时不仅要吸引境外的高端人才,中层及前线的境外人才亦有巨大的需求,就以,笔者身处的会计业为例,不但高层的人才严重流失,甚至中层及各职系的人才亦严重不足。
一直以来,特区政府除了工作和学习签证外,都分别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等,吸纳境外人才来港的签证计划,不过,这些计划由入境处负责进行审批;而入境处本身的职责在于出入境管制,本身对于香港整体的人才资源需求、哪些行业欠缺人才、欠缺甚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厘订人才的薪酬水平等均不是入境处的专长,这往往导致入境处在审批申请时出现效率不彰,或者门槛过紧等问题。
因此,笔者期望特区政府的各个主要政策局,例如: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创新及科技局,能够全面检视香港现时及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从而与保安局及劳福局合作推出一些较为积极进取的工作签证政策,在吸纳高端的境外人才之馀,更可以涵盖中层及前线的境外人才。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亦应从税务及子女教育方面入手,例如:为境外人才提供税务优惠,与及容许持有工作签证的境外人才子女,入读香港的公立学校,藉此全方位吸引不同程度的境外人才来港发展。
现时不少国家及地区均采取全球徵税制度,他们的国民即使不在本国生活及工作,其个人收入均会被本国徵税。而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才来港工作,经商,其个人收入除了需要缴交香港的个人入息税之馀,同时亦要缴交本国的税项。这种「双重徵税」的情况,令境外人才的税务负担繁重,窒碍这些境外人才来港工作的意欲。有见及此,特区政府可以推出宽免来自全球徵税地区的境外人才的本港个人入息税,或采取「先徵后退」的税务优惠,从而提升香港的吸引力。
此外,持有工作签证的境外人士,其子女由于本身没有香港居留权,因此不能入读香港的公营学校,只能入读国际学校或私营学校。由于国际学校的学费高昂,而私营学校的质素良莠不齐,无疑会对拥有家室子女的境外中层人才,是否来港工作构成疑虑。
香港目前不少公营学校出现收生不足,若果容许持有工作签证的境外人士子女入读公营学校,既可以善用资源,又可以为境外中层人才来港工作提供一个诱因。与此同时,更可以向境外人才显示出香港的开放与包容,吸引他们申请香港居留权在香港落地生根,而他们的子女更有望成为香港未来的楝梁。
时至今日,全球的人才争夺战经已到白热化的阶段,香港要挽留和吸引海外人才,亦到升格至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因此,笔者期望李家超特首在今年十月十九日发表的《施政报告》中能够提出积极进取的工作签证,与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全面吸纳境外的高端、各阶层人才来港发展,成功达至「抢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