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赋予知识城建设“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两年来,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锚定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之间的国家级合作平台,知识城正在成为中新合作典范。
随着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总体方案》”),广州已形成北有知识城、南有南沙的发展战略支点,新的广州科技创新轴有望成为广州城市“第三轴”。
竞逐知识经济“新高地”
今年6月29日,由康方生物自研的卡度尼利单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新药。
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瑜介绍,相较国内已获批的疗法,卡度尼利单抗在全人群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的中位总生存期达17.51个月,比已获批疗法延长8到13个月的总生存期。
“卡度尼利单抗的获批,填补了中国晚期宫颈癌的免疫药物治疗的空白,更填补了全球和中国肿瘤免疫治疗双抗的空白。”夏瑜说。
康方生物所在的知识城是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锚定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知识城正全力打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预计达产产值约5762亿元。
在生物医药方面,除康方生物外,知识城还引进了百济神州、诺诚健华、GE-龙沙等40多个顶尖药企项目,加速抢占生物医药“制高点”。如百济神州在知识城的生物药生产基地,已基本完成3期共6.4万升产能建设,未来预计总产能有望达到20万升,3款自主研发的新药已生产上市。
“来到知识城,我们面对着广阔的应用市场。创新中心负责打通‘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链条,将粤港澳大湾区上下游企业串联起来。”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宏认为,知识城正在大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政策利好空前、政府全力支持,在科技资源对接、产业市场推广、对外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小鹏汽车智造基地创造了从全面动工到首车下线仅用时10个月的纪录,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
事实上,依托三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知识城已经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努力实现“并跑”到“领跑”,不断为经济腾飞插上数字化翅膀,并辐射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发展。
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标识解析点正在知识城铺开建设;新一代信息产业园区成为广州创建“新城建”产业示范基地的领建园区之一,产业龙头万国数据布局华南总部和云计算中心;三大电信运营商齐聚知识城建设IDC和云计算基地;建成全国首个国际数字枢纽运营中心;今年6月,正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旨在探索粤港澳三地数据融合长效机制,促进大湾区数据产业健康蓬勃发展。
知识产权是企业和人才创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宝贵财富,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介绍,知识城一直在体制机制、协同保护、金融创新、产业引领、国际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打造全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地区,让知识产权成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指南针”“加速器”和“护城河”。短短两年,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在这里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超100名战略科学家、1260名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凝聚起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为经济高速发展装上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打造中新合作“新典范”
在知识城的中心地带,一座以浅黄色为主,带着橙色屋顶,充满南洋特色的现代化校园映入眼帘。在广州新侨学校的校名下面,“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联属学校”尤为显眼。这是新加坡这所知名学校群在境外合办的第一所学校,也是该校群在华的唯一成员。
据学校校长王芳芳介绍,新侨学校以新加坡顶尖教育资源为依托,侧重推行双语双文化教育,引入了新加坡的师资和国际教育管理经验,在课程方面深度融合中新两国基础教育之优势,形成独有的融合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外籍老师占比40%以上,其中又以新加坡老师居多。虽然学校去年才开学,但今年5月份已正式获批成为广州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
“有别于短期互访项目,新侨学校不仅能让中国的学生感受与国际接轨的新加坡教育,也可以让新加坡的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新侨学校校董、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部高级总监翁文炳说。
新侨学校是知识城与新加坡在教育领域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在科技创新领域,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也在深度开展,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就是最好的实践之一。研究院展厅内,展出了多个中新科学家在此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以及产业化项目。
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兴华介绍,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是由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