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北京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正在扎实推进,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实施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以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区域重点规划亦相继应声落地,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北京这座既老又新的城市焕发新动力。
重要窗口
北京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第一站选择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这次视察中,总书记对首都的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力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
同年4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版北京总体规划编制的大幕拉开。2017年,由党中央、国务院共同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确定了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
2019年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规划同样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要求副中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副中心建设。由此,雄安新区与副中心,正式成为北京的两翼,这是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20年8月,首都核心区控制性规划亦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明确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迅表示,一座城市的总规、核心区控规、副中心控规的编制审查均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共同批复,这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足见国家对于北京的重视程度无可比拟。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时指出,首都北京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北京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同时,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已产生一批世界级引领性原创成果。
“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
北京打好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的“组合拳”,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违法建设超2亿平方米。
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回龙观、天通苑是北京两个典型的超大型居住区,又被称为“回天地区”,当地常住人口80万人左右,居住于此的市民长期面临职住分离的情况。十年来,回天地区普惠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老楼加装电梯,区域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能力持续提高,一大批直面民生痛点的措施在回天地区实行。围绕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回天地区将实现“有没有”与“好不好”同步提升。
石景山是首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因服务“京西八大厂”而建区发展,曾创造过工业辉煌,为首都建设乃至全国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自2010年首钢关停,历经十余年不懈奋斗,全区二、三产业占比实现从7∶3到2∶8成功反转,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宜居之城破茧成蝶、华丽转身。
“石景山就是新首钢、新首钢就是石景山。”石景山区副区长李文化说,将持续发挥属地优势,始终强化区企联动,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加快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向园区延伸,探索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有序推动“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转变,全方位力促城园融合发展。全面聚焦“四个复兴”,持续擦亮“双奥之区”金名片,科学谋划好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进一步巩固“体育+”产业优势,打造以冰雪为特色的城市时尚新兴体育基地,持续保持新首钢园区活力,加速新首钢北区转型升级。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来现余此前表示,到2025年,新首钢地区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取得重大成果,国际文化、体育交流等功能显著增强,总收入力争实现400亿元。
回天地区治理,首钢搬迁,石景山转型,这正是北京对于超大城市治理的缩影和范本。
蔡奇表示,北京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城市面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