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到2025年培育一批超百亿产业集群
时间:2022-08-24 00:00:00来自:广州日报字号:T  T

8月2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共包括八章26节。注重在产业帮扶、民生帮扶,以及深化对口帮扶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突出“梅州所需”及“广州所能”;同时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突出乡村振兴与对口帮扶统筹推进。根据发展目标,到2025年,广州将助力梅州苏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到2025年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自省委、省政府2013年确定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以来,对口帮扶梅州各项工作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十四五”期间,广州市将发挥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力争到2025年,梅州苏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广梅产业园产业共建取得明显成效,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红色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规划》既充分体现对国家、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决策部署的落实。同时注重与“双区”“三个重大合作平台”“一核一带一区”及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抓住乡村振兴这个关键,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县域帮扶全覆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助力梅州对接融入大湾区1.5小时经济生活圈

《规划》明确优化提升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工作关系,推动广梅产业园和县级共建产业园扩容提质,建立以广梅产业园为主战场的多层次帮扶平台,积极推进梅州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生活圈。

如何实现?《规划》提出,加快广州至河源(龙川西)高速铁路建设,对接龙岩-梅州-龙川高铁,形成广州至梅州高铁通道,使广州到梅州高铁时间缩短至1.5小时,加快融入广州都市圈。此外,打造以广梅产业园为地理联结点的半小时经济圈,实现与梅州中心城区、五华、丰顺、兴宁等功能区的30分钟快速联系。

对口帮扶,产业协作是关键,广梅将构建“一园引领、三地辐射、多点联动”的产业共建发展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广东道地中药材种植及加工基地、粤东高端花卉产业基地等三大绿色低碳产业基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探索推广“广州总部+梅州基地”等新模式

《规划》提出,广梅要共建融湾特色产业集群。以优势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等为重点,共建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探索推广“广州总部+梅州基地”“广州研发+梅州生产”“广州孵化+梅州产业化”等产业共建新模式。支持梅州苏区加快培育一批对接广州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从具体产业看,《规划》提出推动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推动本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与广州整车制造企业建立更紧密的产业协作关系,在梅州苏区建设以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为主导产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推动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引导各类轻工企业在广梅产业园布局小家电、智能家电整机及零部件制造项目。积极发展食品饮料和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业,支持梅州柚、嘉应茶等重点加工业企业新建、扩建深加工生产线。发展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梅县区、梅江区打造以电子制造、软件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丰顺县打造以电子电声为主导产业的电声产业集群。此外,广州还将助力梅州培育发展以中医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中医药谷”;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客都智谷”等。

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支持梅州苏区利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与周边赣州、龙岩等城市共建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圈。提升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协助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和东亚文化之都,支持梅州围龙屋、广东汉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广州将协助打造“梅字号”区域品牌

根据《规划》,广州将支持梅州苏区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壮大水果、蔬菜、花卉、茶叶、南药等特色优势现代农业,并协助打造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梅字号”区域品牌,支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二品一标”认证工作。

广州将加大民生帮扶力度,支持梅州苏区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民生短板。

在教育方面,《规划》提出,广州将推动广州中小学与梅州开展结对共建,定期开展支教支岗、送教下乡、学术交流、远程教育等交流活动,建立优秀教师双向挂职交流机制,共享广州先进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广州也将推动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特色院校在梅州设立附属中学,继续推进广州市第二中学与蕉岭中学的结对帮扶。

在医疗方面,广州将推动广州市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