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基本建成基础上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开局起步期。此前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和重要任务。
“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其提出的总体目标。
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上述目标对作为第一资源的金融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前上海印发《上海金融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对上海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出具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基本建成基础上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开局起步期。业内的共识在于,上海金融人才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多措并举之下,未来上海金融人才开发体系将不断健全,金融人才服务政策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着力推动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再上一层楼。
厚积金融人才高地新势能
经历了“十三五”的快速发展,上海金融人才建设成果丰硕:金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稳步提升。
步入新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引进面临新挑战。一方面,海外引才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引才引智的需求、结构和方式亟需调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上海金融人才发展的比较优势还不够突出。
这主要表现为,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全球性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规则,能够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兼具金融、信息科技、数据等专业技术背景,具备创新意识的金融科技人才,熟悉金融交叉业务、混业经营,具有较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的金融管理人才相对缺乏;金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激发金融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的制度供给还不够充足;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有待进一步优化。
对此,《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支总量较大、结构合理、类型全面、素质优良,国际化人才占比较高、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金融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一套市区职能部门协作互动、各金融机构有效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金融人才工作体系。
“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一流金融人才的集聚荟萃之地、成长发展之地、事业成就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形成与上海金融‘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建设发展需求相适应,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地位相匹配的金融人才新势能。”《规划》称。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详列了具体的顶层设计发展路径,从金融人才总量、素质、效能、生态等方面了进行规定,为“十四五”期间金融人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表示,《规划》明确了金融人才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将在做大市场和做优环境上有更多突破。
具体来看,在金融人才总量方面,要求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加快集聚。到202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55万人左右;金融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35%。到2025年,列入中央和上海重点联系专家等计划的金融人才达150名,列入上海东方领军和上海领军金才等项目的金融人才达到500名,列入上海东方青年和上海青年金才等项目的金融人才达到600名,其中,重点选拔培育30岁左右的优秀青年金融人才100名。
金融人才素质方面,要求吸引和集聚一批海外顶尖金融人才;本土金融人才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和具有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人才占金融从业人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到202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理财师(CFP)、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达到6万张左右。
金融人才发展效能方面,要求金融人才队伍对上海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形成有力支撑,对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到2025年,人均金融业增加值达165万元,普惠金融人才数量进一步增长。
金融人才生态环境方面,要求金融人才的事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户籍、税收、住房、社会保障等人才政策更加优化;人才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持续提高,医疗服务、子女教育、公共交通、文化休闲设施等条件更加完善;城市的开放度和包容性进一步提升,金融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