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寻求新的动力源,提高竞争力。当前,在中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应及早谋划,全面提质增效,打造创新与人才竞争力;要抓紧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形成“双碳”竞争力;审时度势,加快形成“双循环”竞争力。
打造创新与人才竞争力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迫切问题,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的关键。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而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不足是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打破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顽疾,加快吸引培育创新人才,已成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北京为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系统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等系列法规政策。上述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极大提高了北京的创新与人才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打造创新与人才竞争力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持续提高基础研究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第二,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衔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三,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实体企业。第四,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在高质量发展中,应由依赖资源消耗为核心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为教育、人才和科技优势全面释放搭建空间,通过政策、资金工具的科学及合理利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在创新驱动中提升新旧动能转换率。
打造“双碳”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和五大发展理念紧密相连,特别是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优先性。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对经济发展存在两方面促进作用:第一,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承载本体,其发展质量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质量与否;第二,生态环境因素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渠道内化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环境管治的不同模式与手段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同时关注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等,将环境发展等充分纳入了内涵。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
近年来,北京在推动环境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上水平。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完成的《2022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在环境质量方面,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全面下降,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总污染减少;地表水质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在污染防治举措方面,强化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有效削减地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水处理率提升,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在资源利用改善方面,推进区域能源结构清洁化改革,再生水利用量持续提升。在环境管理状况方面,北京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入力度,完善政策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金融债券担保机制,推动环境高质量发展持续上水平。
把握“双碳”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要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是大气环境、土地环境、水环境,扩大生态保护用地,特别是加强对城市绿心的建设和保护,筑造城市生态保护屏障;二要加快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严重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严控新的双高项目审批,企业既要审视投资选址和可落地性,也要审视投资的产品结构,加强单位能耗的附加值;第三,促进新兴绿色产业发展。通过绿色改造等方式,完成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逐步实现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挖掘新兴绿色产业对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作用,最终建立起绿色与效率并存、经济与环境协调的产业体系。
打造“双循环”竞争力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循环体系和内循环体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国内市场和生产的扩大,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外需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中、高档消费品价格,促进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外需作为最终消费需求,对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具有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制成品出口增加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1北京新经济指数报告》显示,北京新经济发展符合中国经济变革的内在规律性要求,适应中国经济从国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