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今年,“专精特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热度再度升温。21世纪经济研究院根据工信部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梳理出30强城市榜单,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剖析不同地区打造专精特新强市的思路,破译各座城市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密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也造就长三角城市成为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成长的热土。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日前梳理的工信部共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榜单,入围的长三角城市共7座,分别是上海、宁波、合肥、杭州、苏州、南京、湖州,依次排名第2、3、11、13、23、24、29位。7座长三角城市合计有315家企业进入工信部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占全国的比重为15.9%。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优势突出,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发展动能。同时,长三角地区从事创新、研发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集聚,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而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也为长三角城市带来新机遇,例如宁波、苏州等城市不仅能充分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也能够享受来自上海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城市的外溢和辐射效应。这些因素叠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增长。
上海先发制胜,宁波深耕细分
从GDP情况来看,上海已进入“四万亿俱乐部”行列,2021年GDP总值为43214.8亿元。苏州也迈过两万亿门槛,去年实现GDP总值22718.3亿元。此外,杭州、南京、宁波、合肥2021年GDP均在万亿元以上,湖州是7座城市中GDP唯一未过万亿元的城市,2021年,湖州GDP总值为3644.9亿元。
上海无疑是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第一城。在工信部共三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上海共有123家企业入选,仅次于北京。而在此前工信部公示的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上海也以262家企业位列第2,数量上仅少于第一名北京2家。
长期以来,上海在人们的认知里是一座以大型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但事实上,上海也是“专精特新”概念最早一批的提出者和践行者,早在2011年,上海就率先启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而如今,专注深耕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
分析来看,上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空间。上海入选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大多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行业,以及文创、科研、教育等专业服务业。
同时,上海强大的科创实力也使其在打造专精特新强市上具有充足潜力。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R&D研发投入强度两个重要指标来看,上海在7座长三角城市中“一骑绝尘”。2021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万家,也是7座城市中唯一R&D研发投入强度“破4”的城市,达到4.17%。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虽然专精特新企业在规模上无法与上海的央企、国企比肩,但其在新兴领域、细分赛道上具有灵敏“嗅觉”,有利于为上海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活力。尤其在疫情影响持续之下,专精特新企业对比其它中小企业体现出强劲的韧性及抗风险能力。上海应锚定制造业优势以及“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3+6”产业体系,鼓励大企业、科研院所与专精特新企业形成联动,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在长三角城市中经济实力并不突出,在科创能力上也稍显逊色,2021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为3919家,同时也是7座城市中R&D研发投入强度唯一未达到3%的城市,为2.85%。但宁波却在30强榜单中超越了苏州、杭州、南京等经济实力和科创能力更强的长三角城市,以71家企业位列第三。
何为宁波的制胜之道?可能恰恰就体现在专、精、特、新四个字上。在制造业长期耕耘,专注细分赛道做深做细,造就了宁波在中国制造业中的独特地位。
此前,在工信部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中,宁波以总共63家企业入选的成绩位列全国之首,并且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而今年宁波市经信局对384家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分析数据显示,在这些企业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占比为28.65%;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有262家,占比为68.23%。综合起来看,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中大多数早已是细分领域的冠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宁波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已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和先发优势,在梯度培育、政企对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可供其它城市复制借鉴。后续应继续坚持自身“专而精”的路径,充分发挥深耕细分赛道的优势,同时,要进一步扩充高新技术企业“库存”,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为争创专精特新强市注入充足后劲。
苏、杭、宁主攻先进制造业
杭州、苏州、南京三座城市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也值得讨论。杭州共有28家企业入选,位列榜单第13位;苏州、南京都入选了19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居第23、24位。
从科创能力上看,三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