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夏日的吉林大地,沃野千里,绿浪滚滚,一派生机。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跨越换新颜。吉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力发展、稳中求进,切实把总书记亲切关怀和科学指引转化为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推动振兴发展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高质量发展不断呈现新局面。
吉林省红旗汽车民族工业“风景这边独好”,高铁靓丽名片在世界舞台闪耀,查干湖“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迈上800亿斤新台阶,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佳绩频传……
非凡十年,社会进步,活力迸发,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速
车间内,集成智能机器有序地按照行程轨迹工作,智能中控系统实时采集、监控设备数据……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工厂去年6月在长春西南角拔地而起,汇集了最新智能制造技术。
至今,红旗品牌已创造了4年销量增长63倍的成绩。繁荣工厂又为红旗向新能源智能汽车转型提供了新动能。
时隔一年,2022年6月28日,总投资超350亿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正式开工。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长春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步伐加快。
从签约立项到项目开工只用100天、从项目开工到产品下线也只用100天,7月11日,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产品正式下线,这是吉林坚决扛起能源安全重任、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举措。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吉林省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速。
得益于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吉林省近五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6.44倍,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长春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眼下,在长春市农安县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区,饲料加工厂内的自动化设备正在火热运转。
“咱们用的是‘绿电’,环保着呢!”园区负责人徐鹤说。不久前,国网长春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服务,让园区完成了一笔6.3万千瓦时负荷的绿电交易,预计可减排二氧化碳62.8吨。
近年来,吉林省“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越来越优。2016年以来,全省市场主体净增125.7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跃居全国第六位。
6月30日,珲春铁路口岸实现首次出口国产汽车整车,价值1450万元的102辆国产商务车,搭乘中欧班列经口岸走出国门。今年以来,珲春铁路口岸进出口货物超207万吨,同比增长15.9%。
“长满欧”“长珲欧”中欧班列等畅达全球,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吞吐量突破1100万吨……吉林省加速开放合作,对外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均创历史新高,“一带一路”建设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更加凸显。
如今,通化“医药城”迅速崛起,带动全省医药健康产业茁壮成长;吉林化纤年产6万吨碳纤维项目正式启动,碳纤维产业逐步做强……吉林正在构建一个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十四五”开局,吉林着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大产业以及医药健康、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若干千亿级规模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企业。
绿色发展优势进一步巩固加强
眼下,农安县南台子村,玉米苗已有一人高,绿油油连成片,一望无际。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可增产10%左右。”王尚乾是村里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合作社采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实现整村推广覆盖。
目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连续3年每年新增1000万亩以上,稳居全国首位。今年,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
不断加强黑土地保护,吉林持续改善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去年粮食总产量跨上800亿斤台阶。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十三五”以来,东辽河流域治理不断推进,污染减排、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新造林3.01万公顷,建设生态保护带1.72万公顷,新建人工湿地311.19公顷。2020年以来,东辽河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今年1—5月,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75%。
位于东辽河源头的安北村,靠生态修复治理拉动了乡村旅游,吃上了“生态饭”。“村里开发了源头泉水景观、修复了百年梨树沟的生态景观,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安北村农民姜春喜感叹。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吉林省实行秸秆全域禁烧,推动辽河、饮马河、查干湖“两河一湖”治理等。2021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6.6%。
近年来,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构建河湖互济的“大水网”,林草湿生态连通,万里绿水长廊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有序推进……
不断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步伐,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林草丰茂、黑土油亮,已成为吉林鲜明的生态标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吉林省努力将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