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汪铁民表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这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把实施宪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四是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五是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六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做好人大对外工作;七是扎实推进‘四个机关’建设。”
对于上述成就的取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表示,“其根本在于党的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人大制度十年成就
十年来,在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机制方面,约有30件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
人大制度十年理论和实践创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2021年10月首次召开了中央人大工作会议,成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对此,汪铁民表示,“我们知道,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带领人民探索建立起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这项制度才能更加巩固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首要的政治原则,最重要的政治规矩。”
数据显示,十年来,在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机制方面,约有30件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
2021年正值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
由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十年来,作为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将宪法实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汪铁民表示,“201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五个宪法修正案,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以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保障、汇聚磅礴力量。”
公开信息显示,十年来,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歌法,修改国旗法、国徽法、选举法等宪法相关法,落实宪法规定的授勋、特赦等制度。调整设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赋予其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加强宪法监督等新职责。有序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及时回应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
在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方面,10年来,全国人大累计收到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1.45万余件,接收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1.48万多件,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以宪法为统帅,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汪铁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呈现任务重、覆盖广、节奏快、质量高的特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2件。”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一批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相继出台或修改完善。
举例来说,编纂完成的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再比如,在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立法方面,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了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数据安全法、陆地国界法、反外国制裁法、密码法等20多部法律,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在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方面,目前生物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12部法律已完成或正在审议,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不仅如此,全国人大还回应社会关切,制定和修改疫苗管理法、食品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