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人以为数字人民币还停留在概念和测试阶段时,它却正在以远超过此前的速度悄然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中。
5月6日,厦门地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5月9日,天津市财政局开展数字人民币工资发放试点工作;
5月23日,全国首个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GPS定位、亲情通话、紧急求助、电子围栏等功能的数字人民币智慧学生证落地海南三亚鲁迅中学;
5月26日,厦门住房公积金中心联合建设银行,发放了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住房公积金贷款;
5月30日,大连海关完成了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关税缴纳业务;
6月10日,全国首张数字人民币车险保单由阳光保险完成。
自今年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以来,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数字人民币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花式落地”。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地政府保经济、促消费的浪潮里,数字人民币获得了应用落地的更好机会。包括深圳、杭州、金华、成都、温州、厦门等多个试点城市,近期进行了又一波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来全国累计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已接近2亿元。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它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这其中最核心的定义,即数字人民币与现行流通的实物人民币一样,都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作为数字人民币试点两年最迅猛的落地,这项定位为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的法定数字货币,也从试点区域政府、银行间的各自推广,转而进入企业密集涌入参与的阶段。
记者采访了解到,仅最近一个月,包括京东、美团、唯品会等多家互联网电商平台均积极参与各试点区域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一些平台为了挤占数币红包的“独家头衔”不惜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论坛上提及数字人民币推进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扩大试点范围;其次是推行数字人民币市场化;最后是建立配套法律和监管依据。尽管从目前来看,数字人民币仍处于第一阶段,但伴随着试点地区的你追我赶、平台企业的不断加入,以及用户量逐渐扩大,作为开启我国数字支付新的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和推广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数币推广始末:从低调测试,到红包“加速”、应用“开花”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即商户)已超过808万个,累计开立的个人钱包共2.61亿个,总交易金额已达875.65亿元。
今年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要求继续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随即宣布在现有试点基础上增加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厦门市、浙江省承办亚运会的6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景试点结束后转为试点地区。
加上此前分两批次以“10+1”方式落地的试点地区,目前我国已有共计23个地区的用户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自2020年4月开始试运行以来,两年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影响,数字人民币最先在试点地区开展的推广方式,就是发放红包,以消费券的形式,吸引试点地区用户下载并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
深圳是全国首个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城市。2020年10月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摇号抽签”的形式,在深圳市罗湖区发放了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由于支付是双边行为,此次红包发放也带动了罗湖区内共计3389家商户开通了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
这就是数币红包的首次亮相。但在此后一年多里,通过红包消费券的方式推广数币并没有过于密集,自深圳开始一直到2021年底,全国试点地区大范围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仅有5次,总金额不足1亿元。
对于一项自主研发,且完全依托于移动应用的数字货币来说,过去的两年时间,更像是对数字人民币APP的不断测试与优化期。不过,作为支持新零售支付的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在账户、结算、转账方面的便利性,还是在推广之初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即商户)已超过808万个,累计开立的个人钱包共2.61亿个,总交易金额已达875.65亿元。
如果从一款支付工具的角度来说,在两年时间内实现如此规模交易额已属不易。但对于法定货币来说,尽管还在测试阶段,如此数据显然还达不到普及应用的效果。
不过,新一轮的提速很快到来。今年宣布第三批试点以来,4月底,深圳作为老试点地区首先通过微信小程序“数字人民币红包助手”发放了15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到5月,该地又联合美团发放了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
到6月初,成都又通过京东、唯品会、美团3个电商平台,分3次共计发放了1.6亿元数字人民币红包。此后包括杭州、温州、金华等地也陆续开展了类似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派发。
过去两个月来,全国各试点地区就组织了超过7轮数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