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考研复试失利,让我不仅错过了去年的秋招,今年的春招也只能赶末班车。”在万般无奈之下,张慧(化名)从5月份开始投递了近20份简历,最终决定到浙江省杭州市一家科技公司先实习3个月。
让张慧意想不到的是,尚未正式办理转正入职手续的她已可以成为“新杭州人”。6月27日,杭州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应届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均可“先落户后就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紧随杭州市之后,上海市也于6月28日宣布放宽人才落户条件。根据最新政策,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大新城(南汇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奉贤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均可直接落户。
而在今年6月初,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也提出,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开放的气度、胸怀和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超常规的力度和速度拿出一揽子政策举措,展现爱才之心、安才之举。
“教育程度高、生产率高、创新能力强、未来将创造较高经济价值的年轻人口,将是经济发展中稀缺的资源。”多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除通过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吸引人才之外,一座人才友好型城市还应推动人才安居乐业,并最大化地为人才发展与创新创造不断优化环境。
“先落户后就业”
现在还可以“先落户后就业”,非常适合刚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
张慧的老家位于贵州省贵阳市附近的一个小县城。从高中开始,她的梦想便是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工作和生活,4年前她如愿考入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南通大学。
“上海市肯定是最向往的城市,但落户和置业的门槛比较高。相较之下,去杭州市工作不仅有2年的租房补贴,现在还可以‘先落户后就业’,非常适合刚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张慧感慨道。
6月27日,杭州市公布最新的《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2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
同样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的还有上海市。6月1日,上海市人社局正式发布《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专门就上海市复工复产的人才工作进行部署,世界排名前50的院校留学生可直接落户。
6月2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人社局和上海市公安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以下简称“《评分办法》”)作为附件一同公布。
《评分办法》明确,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类政策进一步说明上海市和杭州市等城市放松人才落户政策的导向。尤其是上海市人才落户政策直接提升了上海高校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促使更多人报考当地高校,客观上为后续增加人口红利创造了条件。
“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必然有利于引进人才。”产业研究人士史一哲告诉记者,从新增人口数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末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为2487万,当年净新增人口只有1.07万,而成都市和杭州市的常住人口分别增加了24.5万和23.9万。
向重点区域、领域倾斜
上海市人才落户政策除向重点区域倾斜外,还将助力引进重点领域人才。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武汉市、西安市、长沙市和成都市等多座城市先后发布政策,争相放宽落户条件,降低学历、年龄门槛,并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以吸引年轻人才落户。
此后,包括上海市在内的一线城市也开始大力引进人才。2019年,上海市提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2020年,该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4所上海本土高校。
2021年,上海市再度放宽“人才落户”条件,适用范围扩大至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并把落户与推动“五大新城”区域发展挂钩。当年12月,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发布的消息,应届硕士毕业生在“五大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符合基本条件便可直接落户。
根据上海市最新公布的《评分办法》,用人单位是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落户的申请主体。在具体申报时间及流程方面,《评分办法》表示,2022年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调整为分两批集中受理:第一批为2022年7月4日至2022年8月31日(工作日);第二批为2022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工作日)。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中心城市已几近饱和,上海市也在有意将人才引入到“五大新城”和南北地区(宝山区、金山区)。《评分办法》显示,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在“五大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