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项债重点发力,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
上周国常会前后,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相继表态,出台一系列稳增长增量政策。新的季度,新的起点,在经历了疫情形势严峻的二季度之后,三季度宏观政策的再起航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夺回失地的决心。
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同时部署加大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拓展就业岗位。本次国常会推出增量政策,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李克强总理指示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与此同时,新增专项债发行如火如荼,发改委要求加大项目储备工作力度,强调确保专项债券发行后及时投入项目建设。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会议中强调,首先,要进一步细化项目清单,分类施策,加快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其次,把握好重点领域建设任务,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强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建设。最后,继续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强社会资本投融资支持,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发展。针对资产盘活和资金配套相关情况,发改委也发布了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具备相关条件的基础设施存量项目,可采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以下简称基础设施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盘活。
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受疫情困扰,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两会时期的稳增长框架内容执行效率有所下滑,而面对经济冲击,专项债发行作为财政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是撬动今年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其新增额度发行进度也在稳增长的紧迫性之下一再提前,从两会时期的“八月底之前发行完毕”,到“六月底前发行完毕”,截止6月底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年的增量资金和项目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六月的“政策空窗期”内一直受到市场关注。
从当前的发行情况看,截止到6月底,年初下达指标中的3.45万亿专项债按时发行完毕。新增专项债发行34061.7亿元,占全年3.65万亿新增专项债限额额度的93.3%;从周度节奏观察,上半年专项债发行呈现出“冲高-回落-加速冲高”的态势,尤其是在6月,地方债总发行规模达到19337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13724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
从区域和项目投向看,六月冲量的省份大多集中在财政能力较强省份,投向也倾向于能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部分。广东、山东、河南、浙江、河北是今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前五的省份,其中广东(不含深圳市)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达到3488亿元。从具体投向观察,城乡冷链物流占比较往年提升至35%,社会事业、交通运输和保障房占比基本稳定,均在15%以上。
但随着新增专项债发行完毕,对于下半年新增资金在何处的疑问也随之而起。如果从财政端观察,五月的财政收入端依然不振,预算完成度较低,尤其在土地市场较为冷清的情况下,政府性基金完成进度已经严重低于正常区间,支出压力不减,而收入堪忧,下半年必然需要寻求更多增量资金来源,毕竟当前基建投资的资本金来源依然主要依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专项债,而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仍然有项目自平衡要求,进一步扩容的必要性短期内较低(2019年9月6日,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将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扩充为以下十个领域:铁路、收费公路、干线机场、内河航电枢纽和港口、城市停车场、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城乡电网、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供水),因此增量资金来源主要由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存在提前考虑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批示的可能。当前已经有部分地方开始筹备申报2022年第三批专项债项目,其中提出“2023年专项债额度可在此次申报通过的项目清单中选择项目予以发行安排”,如年中的资金需求量较大且必要性较强,可能会在三季度通过人大审议授权发行。
其次,国常会中李克强总理宣布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为重要后备工具和搭桥资金。李克强总理在国常会上宣布了3000亿金融债用于补充基建项目资本金以及投向重点基建领域。根据央行的披露,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需要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共同发力,分工合作,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保监以及地方政府均需要参与资金的分配统筹。具体操作方面,人民银行牵头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项目方面,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方、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形成足够多的备选项目清单,由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通过金融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投资。对于投资的项目,发展改革委选送有关部门,加强用地、环评等开工要素保障;监管方面,督促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做好工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