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7日,联合国人居署在波兰卡托维兹举办的第十一届世界城市论坛上,宣布正式启动“上海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简称“上海奖”)全球征集,邀请世界各国城市申报“上海奖”。
征集启动仪式上,中国常驻人居署代表处副代表仝贵婵与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办公室主任NeilKhor共同宣布上海奖奖项、标识和公共艺术作品正式面向全球开放征集,并向社会各界发出诚挚邀请。
NeilKhor表示,上海奖是当前联合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高级别奖项,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奖的设立将提升国际社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注,加强城市间交流、分享和多边合作,鼓励更多城市采取实际行动,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全球征集“上海奖”
“上海奖”是由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由联合国人居署主导的国际奖项,于今年3月30日由联合国人居署宣布设立。该奖项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的优秀城市。“上海奖”的设立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更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
为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上海奖”,联合国人居署与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在第十一届世界城市论坛期间共同举办了上海奖及上海指数专题活动,主题为“加快上海奖和上海指数研究,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徐晓峰在致辞中指出,自2013年底联合国设立世界城市日以来,为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中国政府积极行动,支持联合国人居署设立了“上海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颁发给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的优秀城市,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徐晓峰致辞。
NeilKhor表示,2023年,联合国人居署将召开人居大会(UN-HabitatAssembly),届时希望将上海奖的成功实践转化成国际决议,展现奖项作为指导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地化与实施。
中国常驻人居署代表处副代表仝贵婵强调,启动标识和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工作,有助于提升上海奖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更好的展现上海奖精神。
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间事务负责人助理马雪赛围绕上海奖项创设意义、设计理念和奖项规则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着重阐述了上海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土化、地方自愿评估报告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旗舰项目的关系。
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指数
在此次举行的上海奖及上海指数专题活动上,联合国人居署数据与分析司司长RobertNdugwa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合作,研发了基于全球城市监测框架的“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上海指数),作为监测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地化,也将成为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联合国人居署数据与分析司司长RobertNdugwa致辞。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姚凯代表上海发表视频致辞。他在发言中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全球城市,积极推进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上海奖、上海指数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可持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助力世界城市日成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球合作平台。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姚凯视频致辞。
联合国人居署数据与分析司副司长DanielGithira发表了题为“适应性的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指数”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上海指数是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上海市三方共同努力的产物,旨在提升全球城市监测框架的适用性和应用性,使之成为更加有力的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工具。
作为上海指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海云博士发表了题为“上海指数的愿景目标、战略定位、指标体系及全球应用”的视频演讲。陈海云指出,上海指数是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上海市共同研究发布的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国际权威指数,具体工作由中方研究团队和联合国人居署领衔,并与全球多国专家学者、联合国其他相关部门及专家合作完成。
陈海云详细介绍了上海指数“以人为本”、“五位一体”和“国际标准”三大战略定位的内涵;上海指数的综合框架、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标准,以及全球试点城市的选择标准及数据收集和应用情况等。陈海云也呼吁全球更多的城市、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能够参与到上海指数的合作研究、应用和推广中,共同为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上海指数课题组成员代表周一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