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产业外迁”“越南替代”等话题受到热议。笔者乐观地认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短期之内难以替代。但是,必须看到,制造业对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在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近日,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制造业,指出推进制造业向高端跨越、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
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谈论制造业转型升级,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制造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繁荣程度和竞争力,实际上代表了大国的竞争力。包括美国都在要求制造业回归,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计划,也在大力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制造业基础,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我们通过制造业走进了世界大国的队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在大国竞争聚焦于制造业的当下,中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高质量的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
美国在19世纪20世纪初期有过制造业,后来随着底特律、匹兹堡等制造业中心功能的退化,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而中国的制造业产业不存在空心化问题,制造业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因此应该顺理成章再上一个台阶,使制造业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其次,制造业有强大的共同富裕的社会服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创造更多场景的就业,带来更厚实的税收基础,为政府解决收入不平等、为公共福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制造业带来的第一个正面溢出效应,表现在其具有强大的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能够创造共同富裕的环境。由于制造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可以为上下游各个方面的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到自己的发展的路径。制造业的一些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在这样的应用场景当中,有劳动意愿的一般劳动大众,都能运用技术创造就业。
制造业的产业链非常长,也非常完整。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抛开制造业来谈产业升级。没有制造业的服务业,没有制造业的金融业,就会举步维艰。美国就是前车之鉴。美国现在也意识到,丢掉了制造业,不仅减少了大多数人稳定的收入,而且也会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制造业的第二个溢出效应,就是它的税基非常牢固,可以为政府创造财力基础以服务民生。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例如金融和创新科技产业,尽管附加价值高,但容易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税基有时候不够稳固。相较而言,制造业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更小,避税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制造业税收的贡献最牢固、也最稳定。有利于政府通过制造业提升财政实力,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增强服务民生,解决三四线城市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包括在疫情背景下,也更需要财政发力来稳住经济。
正因为制造业税基稳固的特点,可以看到,一国只要制造业留在其国内,它的财政表现就好,如果制造业空心化,财政也会相应更糟。例如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随着产业空心化,制造业迁移海外,日本的财政税基非常薄弱,导致财政实力不足,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也会出现问题。
中宣部“中国这十年”发布会专场阐释制造业升级,包括科技部等都非常重视制造业发展,正是看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因此要正确认识制造业的重要性,也即制造业强大的社会贡献功能,无论是创造就业还是创造税收,制造业都举足轻重。
此外,对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重要抓手。一些资金投入创新产业或金融产业,可能因为没有好的标的,很难弄清楚投入的钱是不是为大众服务,“伪创新”其实就是指一些劣质企业只停留在创新的概念上却放大它未来的价值,最后将获得的外部资金还是通过外包或购买的方式完成项目交差。但若它能应用到制造业,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有没有产出创新的应用场景,从而有效地避免资金空转,或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造成经济“脱实向虚”的后果。
改变制造业“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
制造业非常重要,但中国制造业必须改变过去“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当前我们的制造业发展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买别人的机床,买别人的芯片,再利用我们便宜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给别人做嫁衣”,把生产好产品卖往具有消费能力的发达国家。这种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
制造业是发展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制造业也必须建立在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地转型和升级。
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是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绿色化,这将成为我们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引擎。当然,在疫情背景下,健康医疗也是制造业努力的方向,即安全化。数字产业、绿色产业、医疗产业,都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
首先,我们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既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又解决了传统时代留下来的堵点和痛点的问题。过去由于无法及时把握生产和需求信息,制造业往往会出现要么产能过剩,库存增加;要么与老百姓需求错配,产能不足,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