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珠江,汇入南海。
江海交汇之处,深圳前海的滩涂已“变身”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珠海横琴这个昔日荒岛立起一座崭新的海滨新城,南沙明珠湾的芳容初现;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狮子洋通道、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依次横贯,让伶仃洋再也无需“叹伶仃”——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正在加速走进现实。
辛劳的汗水,换来了日新月异的巨变,一个崭新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崛起于南海之滨。
国际一流湾区加速绽放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远超旧金山湾区,距离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仅一步之遥。
“以前,往返深圳、香港要1个多小时,现在搭乘高铁只要十几分钟,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现实。”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职的香港青年蔡嘉麟讲述着亲历的变化。
看病,只需打开手机在线问诊,还有配药到家服务,两年前对此还觉得新鲜的蔡嘉麟,现在早已习惯用智能手机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
“我从澳门到珠海横琴上班,有时一天需要来回三四趟,一趟只用20分钟,非常方便。”2020年到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洪于德,每天驾驶澳门单牌车往返于两地之间。
蔡嘉麟、洪于德感受到的变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巨变的注脚。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约12%的经济体量。
同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约8631万,较2017年增长约1630万,这一增量接近于荷兰的全国人口。
南海之滨,珠江入海口,穿梭着一艘艘巨轮,伫立着一座座高桥,展示着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区域的繁荣。珠江两岸,塔吊林立,一个个重大项目拔地而起,一座座产业载体连成一片,跳动着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奔涌向前的力量势不可挡,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在加速缩小与世界一流湾区的差距。
数据显示,2021年,其他世界三大湾区中,旧金山湾区经济总量为0.76万亿美元,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77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远超旧金山湾区,距离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仅一步之遥。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旗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有望在2022年达14.76万亿元,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相较纽约、东京、旧金山等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其独特的制度安排。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制度之异”正不断转化为“制度之利”。
站在新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新征程上奋楫笃行。
世界级城市群活力无限
粤港澳三地“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快,受惠面不断扩大,三地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茶没喝完,就要下车了。”家住东莞,在深圳一家创意设计公司上班,广深城际列车几乎成了张晓星的“通勤班车”。
在粤港澳大湾区,像张晓星这样跨城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大湾区城市间的“一小时生活圈”,将一个个城市紧紧地“拴”在一起。
研究显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均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单级城市、都市区、城市群、世界级湾区。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成团出道”。5座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2亿人次,世界级机场群布局进一步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已经通车,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在建施工,大湾区内的横向“黄金走廊”越走越宽。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则构成了大湾区内交通的纵向骨架。目前,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已超东京、纽约、旧金山等湾区。
路通人和,道通业兴。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座万亿级GDP城市,其中深圳超3万亿元,香港、广州超2万亿元,佛山、东莞先后突破1万亿元,还有多个城市正在朝着万亿大关不断挺进。
人员往来更便利了,要素跨境流动更通达了,资金流通更顺畅了,营商环境更优化了。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快,受惠面不断扩大,三地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广州、深圳等加快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持续加强,对港澳企业设立实行商事登记“一网通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供服务项目超800个,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率达99.9%,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一。
此外,粤港澳三地建立了调解、仲裁与诉讼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前海、南沙、横琴已实现港澳调解员共享。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广东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内地同等待遇。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