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皖江"龙摆尾":池州现象探秘
时间:2022-06-21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人口不过130多万,区位在皖南山区,一度多条“断头路”让人有“交通盲肠”之慨。在当今拼人口红利,争区位优势的年代,池州似乎没有任何现成的优势,虽然地处长江之滨,但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安徽各地市的“尾部”。

近年来,池州这条“龙尾”终于摆动起来,经济增长不断加速,持续走在安徽16个地市的前列。2021年,全市GDP历史性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2亿元,增长10.2%、在安徽省和长三角41市均居第三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居安徽省第二位。今年一季度,池州经济继续快速增长,GDP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安徽省第二位。

专、精、新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其势已成

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增长40%以上,贡献了全市超过6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9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超过一半的税收……2021年,池州市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交出靓丽“成绩单”,已经成为推动池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做强开发园区主平台,着力加固高质量发展底座。池州市在沿江布局有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近年来,通过出台支持政策、修编园区规划、调整优化管理体制等措施,围绕“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等发展定位,坚持以产为基、产城融合,推动全市开发区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

在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2016年前这里还是荒野一片,现在则崛起了铝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柯万忠说,在省市政府支持下,该集中区把牢主导产业方向,突出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持续向好。

2015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刘沛峰返乡创办了一家铝基新材料公司,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5G建设、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迅速,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又拿到了6亿多元新能源汽车的订单。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已聚集30多家企业。园区的铝业行业销售收入由2018年的7.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30亿元,年均增速达56%。

安徽文香科技有限公司在池州投资兴业后业绩翻番,这里被公司视为发展的“福地”。2021年文香科技将总部从北京迁至池州,并创办文香科技园,现在已有10多家企业落户。以北京金山云、启明星辰为依托,培育发展江南数字经济产业园,总投资41.7亿元的江南数据中心也启动建设。

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高新产业集群开始“扎堆爆发”。它们旺盛的生命力,赋予池州工业新的底色和气质。

池州的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不算很大,集群内也没有动辄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技术团队中也少有名头很响的“国家队”,和许多大城市里的产业集群相比,只能算是“草根集群”。但这些“草根集群”的产品并不逊色那些“高大上”的公司。如安徽铜冠铜箔研发成功的4.5微米的极薄铜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上后,比原先用的8微米产品的效能提升9%;均益金属的拉链成套设备,成功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产品打入欧洲奢侈品市场;入驻池州经开区的杰羽制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图像识别、数据感知、智能网联等先进技术改造出的制鞋机械,一跃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池州市副市长何刚说,近几年来,池州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这一功能定位,不断加快新兴产业要素集聚。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向池州集聚,可以说是其势已成。“2021年,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0.1%,均居安徽省第一位。”

统计显示,池州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已从量变到质变,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15年池州市只有67户,到2021年增长到173户,战新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1.9%提高到43.2%;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则从2015年的43家增加到201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37.9%升至58.6%。6年来,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均位居安徽省第一。

反梯度推移:

打开“第二种机会窗口”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池州曾寄希望于以招引大企业推进产业转移,但资源禀赋条件有限,这一思路屡屡受挫。之后,池州根据本地实际,跨过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引种”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以其为“种子”,进化、积聚成企业群落,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从0到1”的生成路径,从而打开了“第二种机会窗口”。

池州华宇电子就是这样一个“种子”企业。成立于2014年的这家公司,当初从深圳迁至池州时,只有一套简单的设备和10多人的团队。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华宇的生产线从1条发展到5条。公司总经理彭勇说:“如果没有当初池州在厂房免租、设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华宇肯定走不到今天。”

“2021年,集中区对公司的用地贡献、财政贡献等奖励达400余万元,我们将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安徽普洛兰管道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远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公司从事紫外光内衬软管等产品、技术的研发和产销,得益于技术突破、市场开拓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