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中原城市群主平台作用,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日前,河南省发布《2022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从六个方面,为河南今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描绘“路线图”。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发布的重点任务中,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视为首要任务。文件指出,要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除此之外,重点任务还包括以都市圈建设为引领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以安全韧性为先导建设高品质新型城市、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组织实施等方面内容。
“科学定位县城功能,分类指引县城发展方向是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分类引导县城发展,就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功能定位,结合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以及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这也有助于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区域经济格局,切实提升要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陈思雨表示。
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户籍、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
文件指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的便利度,进一步放宽郑州市中心城区落户门槛。
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加快实现均等化。其中,教育层面,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加快推进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入学就读。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新建公办幼儿园200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0所,新增公办学位9万个。
社会保障层面,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扩大医院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实现普通门诊费用和试点门诊慢特病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省县(市、区)全覆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河南省为突出“破藩篱、降门槛”,真正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河南省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郑州中心城区以外其他所有城市和地区的落户限制,持续放宽郑州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全省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此外,完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去年争取到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29.24亿元,金额位居全国第一。至去年底,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57%。
另一方面,为助力农业转移人口提高再就业能力,河南省还提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围绕重点群体就业实施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师资授课、师傅带徒、就业牵引、政策激励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格局。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80万人。
此外,本次文件强调,要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构建协调发展格局
作为河南省会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在本次发布的重点任务中,郑州同样肩负“重任”。
文件指出,要强力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培育引进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单项冠军、创新龙头、瞪羚企业。
同时,要打造高能级现代化郑州都市圈。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打造以郑汴许三市主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支撑,以郑开科创走廊、许港产业带、开港产业带为骨架的郑汴许核心引擎。
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郑州都市圈“1+4”格局初见雏形。
而在今年,为推动郑州都市圈规模体量提升,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河南省将郑州都市圈由“1+4”拓展为“1+8”,在原有基础上,新纳入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四座城市。
按照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GDP力争达到2万亿元,郑州都市圈GDP力争达到6万亿元,郑汴许核心引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有效发挥,成为支撑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与此同时,文件还指出,要加快副中心城市和城镇协同区建设。推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提级扩能,支持南阳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强化城镇协同区建设,推动豫西、豫南、豫东和豫北四大城镇协同发展区内部交通对接、功能衔接、产业链接。
而在县域城镇化建设方面,文件则提出,要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一县一省级开